一九九0年,國是會議在台北舉行,達成甚多共識,影響深遠。六年來,李登輝總統逐步強其在國民黨內領導地位。部分黨內反對人士退出執政黨,另組新黨。通過一九九六年的總統直選,李登輝的領導地位更為強化。雖有民進黨及新黨的挑戰,李氏實已成為主導台灣前途唯一的強勢領袖。
為進一步推動其政治理念,李登輝於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下旬召開國家發展會議。此一重要會議由副總統兼行政院長連戰擔任召集人,網羅所有三黨和政府高層領袖及極少數的無黨籍精英和專家學者(筆者為海外受邀五位學者之一),共一百七十人。會議分憲政體制、經濟發展及兩岸關係等三組進行。
在經濟議題上,各黨較少爭議。出席人士對提升國家競爭力及突破當前經濟困境的有關措施(如加速自由化及國際化、改善預算制度、控制政府支出、推動稅制改革、修正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分、加速基礎建設、擴大民間參與、健全土地制度、檢討能源政策、促進產業升級、加強環境保護、提升行政及立法效率等)均有高度共識。只有在少數議題上(如中央銀行之定位、擱置核四廠之興建、成立跨黨派的「新政府委員會」等),各黨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在國發會結論中列為「其他意見」。
兩岸關係的「共識」
在兩岸關係組中,經過多次的會前會、正式會議及會外協商,三黨及無黨籍人士終於達成了廣泛的共識:
.中華民國為一主權國家。
.兩岸之間並不存在「一個中國」;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與在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均為對等的政治實體。
.各黨對未來發展方向(意即究應是「統」或「獨」)並無共識。
.大陸政策與外交政策應互為表裡相輔相成;國家安全應為最重要的考慮,故必須鞏固國防,加強心防。
.台灣與大陸應尊重兩岸分治之政治現實。台灣反對以非和平的手段改變此一現實,並要求在適當時機,就和平協定之簽署進行協商。
上述「共識」顯然是三黨(無黨籍人士及專家學者所扮演的角色十分有限)妥協性的「產物」。三黨之中,「兩個中國」、「兩國兩府」、「一中一台」、「台灣獨立」均有人提出,亦有黨籍人士提出兩岸關係為「國際關係」或「準國際關係」。
但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及新黨立委朱高正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高度理性的精神阻擋了上述漠視中共存在的極端說法。他們二位均從一個較高的層次來思考兩岸關係,擺脫了他們早年的偏狹之見,展現了政治家應有的特質。他們二位分別代表民進黨及新黨與國民黨所達成的「共識」卻招致黨內極端派的反彈。
然而,最關鍵性的人物卻是企業家辜振甫(現任海基會董事長)。他雖是國民黨中常委,但他的思考及遠見卻是超乎黨派利益,相忍為國,以大局為重。他展現突破兩岸關係僵局的苦心。他的溫和理性的精神正是改善兩岸關係所需要的。
雖然上述「共識」已斬除甚多黨派的偏激之見,但其涵意仍十分明確:
.否定「一個中國」之存在;兩岸雖為對等的「政治實體」,其實是兩個「主權國家」。
.要求尊重兩岸分治之現實。因各黨並無共識,故未來台灣是否確定以統一為其大政方針,尚無定論。
.繼續開拓外交空間,以與大陸政策「相輔相成」。
.對中共所要求的「三通」及「政治談判」在現階段並非「適當時機」,實無可能。在現階段,台灣必須以國家安全為最重要的考量,鞏固國防,加強心防為當前之急務。
三黨一派的分歧
上述對「共識」的分析顯示三黨擺脫了統獨意識形態的爭議,但在國發會的正式文件所列的三黨及無黨籍人士之「其他意見」中,各方卻展現嚴重的分歧:
.民進黨主張「台灣為一獨立主權國家」,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應屬於「一般的國際關係」,全面否定「一個中國」的概念。某些民進黨代表公開鼓吹「兩國兩府」,提出「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必須正常化」的要求。
.新黨堅持「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強調兩岸政府對「一個中國」的內涵應尊重彼此的解釋權。
.國民黨繼續以「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的架構來為兩岸關係定位,雖不強調雙方對「一個中國」的解釋之歧異,但卻強調兩岸的「政治現實與歷史事實」。執政黨所堅持的顯然是,「一個中國」是未來統一以後的中國,意即「一個中國」是未來式,與中共現在式的「一個中國」全然不同。
.無黨籍人士及三黨所推薦的某些專家學者對兩岸定位的看法則展現更大的歧異,從肯定「一個中國」到否定「一個中國」均得到各種不同程度的認同。有主張兩岸的「一個中國」者(極少數),也有認定兩岸關係為國際關係者,而確定兩岸關係為「準國際關係」的觀念似乎被較多人士認同,但這些均是「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三黨的各自立場。
上述國發會的「共識」與各黨派的意見與中共的「一個中國」原則、政治談判、終止務實外交等要求可說是「背道而馳」。
新黨已退出國發會,但其在兩岸關係組中的主導人物朱高正則宣稱,新黨仍將肯定三黨有關兩岸關係的「共識」。而政府及執政黨一再強調,國發會的「共識」將落實為政府的政策,予以執行。因此,台灣未來的大陸政策必將以國發會的「共識」為重要基礎。
朝野兩黨在憲政上的共識
在憲政問題上,新黨退出國發會,國民黨與民進黨達成了廣泛的「共識」:
.總統任命行政院長,不需經立法院同意。
.總統有權解散立法院,行政院長亦有權咨請總統解散立法院。立法院則有權對行政院長提出不信任案。
.審計權及對總統、副總統之彈劾權政由立法院行使;立法院並將建立聽證制度及調閱權之法制化。
.凍結國民大會之創制、複決權,人民得就全國性事務行使創制、複決權。
.調整及精簡省政府之功能業務與組織,並凍結省自治選舉;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鄉鎮市長改為派任。
.國民大會代表適度減少,改由政黨比例代表產生,並自下屆起停止其選舉。立法委員將增至二00至二五0名,任期改為四年。
上述「共識」均是新黨不能接受的憲政理念。在國民黨與民進黨的聯合陣線下,朝野兩大黨一再拒絕對新黨作出根本的讓步。新黨面臨進退兩難的局面,最後只有「退出」一途,今後新黨只有孤軍奮鬥。故某些新黨代表宣稱,如在國大及立法院中不能發揮反對黨的作用,新黨則可能走上街頭,繼續抗爭。
國民黨與民進黨在憲政問題上所達成的「共識」顯示兩黨的政治理念已趨一致,今後兩黨合作的可能性將大為增強,甚至有聯合內閣的說法,而新黨在國會中的地位必受影響。
在國發會中,在政治議題上,李登輝主導的國民黨無疑是最大的贏家;民進黨有輸有贏,但贏多於輸;新黨因堅持其「責任內閣制」等政治理念及政治原則,可說是最大的輸家,但亦贏得甚多人士的尊敬。
如分析上述國、民兩黨的政治共識,不難理解兩大黨的共同政治訴求:
.大幅度地強化總統的職權。
.有限度地提升立法院的職權,但卻放棄對行政院長的任命之同意權。
.削弱監察院的職權。
.削減國民大會的職權。
.凍結省長及省議員的選舉,削減省政府的功能及業務。
上述朝野兩大黨妥協下的「共識」發表後立即引發了台灣省、立法院、監察院及兩黨內部的強烈反彈。台灣省長宋楚瑜戲劇性地宣布辭去省長及執政黨中常委的職務,引發了台灣政壇的強烈震撼。
然而,這些反彈及未來各種阻礙和困難仍然無法阻擋國發會結論的具體落實,因這些結論均是國民及民進兩黨的共識,而李登輝總統亦多次宣示政府落實這些「共識」的決心。朝野兩大政黨在國民大會及立法院中已有足夠的票數來完成修憲及修法的工作,無需新黨的合作。
在經濟議題上,三黨及無黨籍人士較少爭議,今後各方必多合作,推動台灣經濟的復甦及發展。
在兩岸關係方面,三黨所取得的「共識」基本上反映了國民黨的政策(如肯定戒急用忍、根留台灣、兩岸為對等政治實體等政策及拒絕中共對三通、政治談判、一個中國、政經分離等要求),今後政府及執政黨將更能貫徹其大陸政策。因此,兩岸關係僵局的突破,在可預見的將來,並無任何可能性。
在憲政問題上,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共識」與合作將導引台灣逐步邁向總統制、三權分立、單一國會、政府二級制的大道。廢省或省虛級化及內閣制和五權憲法的架構將更為式微,已是明顯的趨勢。這些趨勢雖仍有其阻礙及過渡階段,但已是無可阻擋的洪流。
國發會後,台灣未來發展的方向已十分明確。
(作者為國發會代表、美國西東大學亞洲學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