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用虛構故事來促進合作的,並不只有古代宗教而已。在更晚近的時期,每個國家都創造了自己的國族神話,而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自由主義等運動,也精心塑造了能自我強化的種種信條。納粹的政治宣傳大師戈培爾,可能是現代把這套媒體戲法耍得最有成就的人,據稱用一句話就講出了自己的訣竅:「謊話說一次仍然是謊話,但說一千次,就成了事實。」
希特勒在自傳《我的奮鬥》裡,也寫道:「不論政治宣傳手段再出色,只要沒把一項基本原則牢記在心,就無法成功:宣傳時必須只鎖定幾個重點,然後不斷一再反覆。」就算是現代兜售假新聞的那些人,誰能說得比這更好?
蘇聯的政治宣傳機器,對真相的操弄也不在話下,大到整場戰爭、小到幾張個人照片,歷史都同樣遭到重寫。1936 年6 月29 日,官方媒體《真理報》頭版刊出一張照片,史達林滿臉微笑,抱著七歲的小女孩瑪克麗佐娃。這張照片成了史達林主義的象徵,將史達林擁為蘇聯國父,也大打「快樂的蘇聯童年」這個理想。蘇聯各地的印刷廠和工廠開始用這張照片,製成數百萬份的海報、雕塑和鑲嵌畫,從蘇聯國土的這頭到那頭,都有相關展示品。當時,就像是所有俄羅斯東正教教堂都要有聖母抱子像才算完整,所有蘇聯學校也都有史達林爸爸抱著小瑪克麗佐娃的畫像。
但很遺憾,在史達林的帝國裡,名聲往往會帶來災難。不到一年,瑪克麗佐娃的父親被誣指為日本間諜、托洛斯基派恐怖份子,遭捕下獄。他在1938 年被處死,成為史達林恐怖主義幾百萬受害者之一。瑪克麗佐娃和母親遭流放哈薩克,母親也很快就莫名過世。事已至此,但當時全蘇聯還是有數不清的畫像,畫了國父抱著「人民敵人」的女兒,到底該怎麼辦?那有什麼問題!從那一刻起,瑪克麗佐娃就消失了。這個隨處可見的「快樂蘇聯兒童」,身分變成是來自塔吉克的十三歲女孩那坎葛娃,因為在棉花田裡辛勤採收而獲頒列寧勛章。(如果有人覺得畫面裡的女孩怎麼看都不像十三歲,可得知道:若提出質疑,就等於是散布反革命的謠言。)
蘇聯政治宣傳機器效率極高,對內成功掩蓋俄共龐大的暴行,對外則打造出一派烏托邦的形象。今日,烏克蘭抱怨普丁成功欺騙許多西方媒體,隱瞞了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及和頓巴斯(Donbas)行動的真相。然而如果要談欺騙的藝術,這和史達林一比,簡直是班門弄斧。1930 年代早期,西方的左翼記者和知識份子,還將蘇聯譽為理想社會;但在當時,烏克蘭和蘇聯其他國土還有幾百萬人,正因史達林造成的人為饑荒,而餓殍遍野。
到了臉書和推特的時代,雖然有時候很難決定要相信哪方的說法,但至少不會再有某個政權,能夠瞞著世界將幾百萬人屠殺。
除了宗教和意識型態,就連一般企業也得編造故事、製造假新聞。光是品牌塑造,常常就是把同一則虛假的故事,說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民眾信以為真。譬如想到可口可樂,你的腦中是浮現什麼畫面?是一群健康的年輕人,一起遊樂運動嗎?還是一群超重的糖尿病人,躺在病床上?大口灌下可口可樂,並不會讓你變年輕、不會讓你變健康、也不會讓你變得像運動員一樣,反而只是增加患上肥胖和糖尿病的機率。然而,可口可樂幾十年來投入幾十億美元,把自己和年輕、健康和運動聯繫在一起;幾十億人潛意識裡,也就這麼相信了。
本文節錄自:《21世紀的21堂課》一書,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著,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