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世界共通的飲料,全球每天用掉的茶包不計其數,這些被我們視為垃圾的舊茶包,對旅居美國的菲律賓藝術家Ruby Silvious來說,卻是她記錄生活的畫布。剛喝完的茶包質地濕軟,留有不規則的茶漬,恰好適合以水彩作畫。從2015年1月3日開始,Ruby開始了一個名為「茶的363天」的創作計畫,每天在她喝過的茶包上畫下當天某個深刻的片刻,並將這些作品分享到社群平台上,廣受眾人喜愛。Ruby平時也將作品集結成冊出版,到全球各地展覽,提供公共或私人收藏。
聊聊妳的兒時生活,什麼時候開始接觸藝術和設計?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記得相當清楚,那時我很喜歡學寫草寫字,也很喜歡享受學數數時畫蘋果的過程;12歲時,我參加一個美術比賽得了第一名。我的父親是一個無師自通的藝術家,他對我有蠻大的影響,但很奇怪的是,那時我並不覺得藝術和設計是我的最終目標。直到後來我上大學唸建築和純藝術的時候,讓我很確認那就是我要走的路,不過我還是必須承認我愛純藝術勝過建築的技術面。後來在90年代後期,我開始探索視覺設計,我幾乎可以確認那是我的心之所向,作為我一生之職,能夠以另一種方式來接觸藝術,也算是一種額外的驚喜囉!
(圖說:Ruby Silvious。)
(圖說:《363 Days of Tea》 (2015)。)
創作的心路歷程?
社群媒體是一個很棒的展示和宣傳平台。我覺得很幸運可以在一個人人開始在乎環保的時刻,挑選到一個人們會覺得有創意和內涵的創作載體。在昨天的垃圾上將記憶轉錄下來,成為今天的藝術,不論那是廚餘,蛋殼還是用過的舊茶包,我自己也很喜歡這個概念。
在你創作的時候,靈感會怎麼湧現?
我旅行期間的系列作品都是很自然地受當地文化和景觀的啟發。但在平常任何時候,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靈感,它可能是我晨間散步看到的一間空房子,其所引發出的想法可能就會催生出一系列作品;或一些剛好掉落在我工作桌的小東西,雖然都是片刻之下閃過的印象,這絕大都成為了我創作上的靈感泉源。(圖說:《26 Days of Tea in Japan》 (2016)。)
(圖說:旅居日本期間畫下了清水寺。)
(圖說:《26 Days of Tea in France》 (2017)。)
(圖說:南法河畔一個穿粉紅洋裝的小女孩。)
為什麼會想到要在舊茶包上面畫畫?
其中的意義是?
過去幾年,我都在回收再利用的垃圾上面作畫。我們每天丟掉的垃圾實在是難以想像,然而我們卻直到現在才意識到。我覺得最棒的方法就是再次利用這些原本要被丟掉的東西,在上面創作。藉由畫作去述說我的想法或故事、讓人們看到我的作品時能有所啟發,也是一部分的理由。
你最喜歡喝哪種茶?有沒有偏好在哪種茶包上畫畫?
最近我的最愛是綠茶和薑黃茶,這兩種都是很有益健康的茶品。我特別喜歡薑黃茶,喝完的茶包會留有完美的芥黃色痕跡。喝完的紅茶或南非國寶茶包染上的深墨色痕跡也很迷人。
(圖說:《52 Weeks of Tea》 (2016)。)
(圖說:在昨天的舊茶包上轉錄記憶,成為今天的藝術。)
(圖說:茶漬也成為畫作的一部分。)
對你的「茶包洋裝」系列作品很感興趣,可否跟我們分享你的創作概念及過程?
這幾年來我已經累積了好幾箱親朋好友捐獻的舊茶包。「可以穿的茶包」系列(包含和服、洋裝和襯衫等等)是一個能做出大型創作,同時也能大量運用這些舊茶包的好辦法。我到目前已經設計了4件和服、2件洋裝和一間茶襯衫。做成衣服的茶包們需要使用到單版印刷的技術,過程中為了印製花樣到茶包上,需要跑很多趟工廠,花上好幾個工作天染印,也需要幾週的時間來黏合這些茶包成一件衣服。
(圖說:近期展覽的和服《boro》使用了超過800個茶包打造。)
(圖說:《Teabag Kimono》。)
Ruby Silvious
1957年出生於菲律賓,現居紐約,成長於亞洲及美國兩地,曾在紐約及義大利修讀室內設計和圖像設計。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都曾展出,也受公共及私人收藏。以茶包作畫的旅程始於2015年1月的一個計畫,她在茶包上頭塗鴉、繪製、印下並組合出一幅幅突然浮現於腦海的日常深刻片段。Web. Ruby Silv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