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多麼資本主義的字眼!」
「何必要和別人比?我們自己生活得好就好。」
許多民眾在被詢及家鄉的競爭力時,如此反問。然而,在全球各地爭先出頭的現實之下,「不是要不要競爭的問題,而是不得不,不競爭就難以存活;」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急切表示;「而且,不只和別的縣市競爭,還要和其他國家類似的地方競爭。」
開發並非唯一的競爭方式,成長也非唯一的檢驗指標,關鍵在於各縣市能不能根據自己的優勢,找出明確的定位,經營出別地難以取代的特色,從而吸引多數居民所期待的資源。
在「行銷定位」一書中,作者萊思(A. Ries)與陶特(J. Trout)指出:「如果你要宣揚自己的優點,必須選擇最有效訊息來打動人心。而解決傳播問題之道,並不在於產品本身的優點,而是在顧客心中的形象。」
在這次的調查中,本刊設定七項指標:定位溝通程度、定位認同度、定位執行度、施政滿意度、首長知名度、居民光榮感以及環境吸引力,檢視各縣市政府從凝聚共識、落實行動到建立形象,得到民意肯定的程度,從而探知在民眾心目中,哪裡是台灣的「好所在」。
非常陌生卻非常同意的定位
任何有企圖心的城市,都不忘彩繪一幅未來的希望。一場奧運嘉年華,讓西班牙巴賽隆納在六年間改頭換面,而奧運熱潮還未退盡,這個城市又急急鎖定公元二00四年的世界博覽會,賦予自己新定位-「地中海的首都」。在東京市政發展計畫書的封面上,標明東京人感性的夢--「My Town」。
值得慶幸地,台灣二十三縣市的首長也都有著一套家鄉定位的腹案(見四八頁表);然而,遺憾的是,對於這些該是所有成員齊步努力的共同目標,大多數鄉親卻顯得茫然。
根據本刊調查結果顯示(見五六頁表一),各縣市受訪民眾對於首長提出的地方定位,表示「非常清楚」與「清楚」的比例都偏低,僅有新竹市、台南縣與台南市超過三成;而高雄市、南投縣、高雄縣、澎湖縣都不到一成,後二者甚至有超過六成的民眾,對首長的定位表示「完全不知道」。
民眾對定位的認識程度,與定位的清晰與否有若干關連。例如,新竹市與台南縣市都清楚以「科技城」為訴求;而目標廣及農、工、商、文化、觀光的彰化、屏東、雲林,標榜「全方位、全功能」的苗栗,「提供更舒適的生活環境」的台中縣,及「新活力再現的成長城市」的台北縣,民眾「完全不知道」的比例都超過五成。
「如果首長自己都不太清楚縣市的定位,民眾更不可能清楚。」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曾旭正分析。
然而,不管精確或籠統、務實或高遠的定位,民眾都相當捧場(見五六頁表二)。有一半縣市的民眾,在得知縣市長的定位之後,七成以上表示「非常同意」與「同意」,即使同意比例不到六成的嘉義縣、雲林縣和澎湖縣,表示「反對」的比率僅在三%左右。 顯然,在設定定位和認知之間,產生巨大的鴻溝。部分首長抱怨傳播媒體「重中央而輕地方」,地方政府無法與民眾有效溝通。然而,中央政府所在的台北市,選擇已然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國家整體定位--「亞太金融、製造、媒體中心」,在此次調查中表現卻也並不特別突出。
另一個新聞焦點城市--高雄市,市長吳敦義將港都定位為「結合生活、生產與生態的三生城市」,隨即被經建會擴大援用為台灣整體的建設目標,相當程度反映其趨勢性。但是,許多高雄市民都表示:「只聽過高雄要成為亞太轉運中心,沒聽過「三生城市」。」
「各級政府一天到晚在喊口號,但口號永遠出不了政府大門,各單位也執行得有氣無力。」一位學者冷言批評:「任何前瞻性的口號,如果不能成為社會整體意志,都只像大海表面的小浪花,而無法變成洋流。」
讓口號成為深植人心的集體意志,單向傳播效益有限,而且可能犯了定位法則中的大忌--過量的訊息導致接收者消化不良。根本之道,在於動員社會成員參與決策,從討論的互動過程中,逐漸形成共識。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張景森舉巴賽隆納的新定位為例,簡單的一句話,參與決策廣及各種社會團體領袖,名單占去市政計畫書長達十幾頁,經過充分辯論,融合出共同的目標。
然而,放眼台灣各級政府,「各種決策都只停留在府會間互動關係的政治層次,無法擴及社會層次,形成參與式的民主,任何美麗的口號,都只是在作文比賽與演講比賽而已。」張景森剖析。
在「行銷定位」一書中指出:「既然沒有多少訊息能通過層層傳播濾網,就不必在訊息出發點(產品上大作文章,只要在接收點--顧客的感覺上下工夫就行了。」
如果地方首長從調查中讀到了民眾疏離的感覺,那麼,該得從建構一個讓社會力參與的機制,喚起鄉親的熱情上下工夫了。
施政滿意度--努力有限,感覺不明
為什麼民眾對於首長給家鄉的定位如此陌生?從民眾實際的感受可以探知。在詢問各縣市受訪者首長執行定位的努力程度時(見五八頁表三),大多數的受訪者都「沒什麼感覺」,只有宜蘭縣的民眾,認為該縣縣長游錫 「非常努力」與「努力」的比率(四五.三0%),超過「沒什麼感覺」(三三.四%)。而澎湖縣、高雄縣與彰化縣,有超過六成比例的民眾,對於首長帶領家鄉通往目標的努力程度感覺不明。
另一方面,受訪民眾感覺首長「不太努力」與「完全不努力」的比例,超過「非常努力」與「努力」比例的縣市,包括基隆市、桃園縣、花蓮縣及台中市。
如果將民眾對首長經營定位努力程度,和民眾對首長的施政滿意程度對照(見五八頁表四),呈現若干相關程度,產生一個較高此例群與一個較低比例群。民眾認為首長努力經營定位比例相對較高的縣市,包括宜蘭縣、新竹縣、台南縣、台北市、新竹市、嘉義市與台東縣,施政滿意度都達到三成以上。而台中市、基隆市、桃園縣在這兩項調查中,則同樣比例較低。
從受訪民眾的陳述中發現,台中市民對於火災連連迭有怨言,基隆市民不滿於擁擠的交通,桃園縣對垃圾問題耿耿於懷。民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仍是日常生活切身相關的問題。
在本次調查中,台東縣雖然在許多生活環境條件,均居於各縣市之末(見六七頁官方統計指標),然而,縣長陳建年在本次調查的各項指標中,獲得相當平均的民意支持。這位台灣第一位原住民地方首長,在回覆本刊問卷所詢及的「未來推動計畫」中,密密麻麻列上多達六十八項計畫,每一項計畫都離不開觀光、社區與原住民。
陳建年在落實台東成為「跨世紀觀光休閒基地」的行動中,表現積極。他親自帶隊前往文建會簡報,爭取文化建設經費;主動和民問社團合作,推動觀光產業,並要縣府人員驅車三小時前往花蓮東華大學進修相關課程。在推動社區運動的社會人士口中,台東是「少數有心於社區總體營造的地方」。
「台東動起來了」,讓部分後山鄰縣的花蓮居民都感受到競爭壓力:「再不努力,要被台東追過去了。」立委陳永興甚至建議民進黨,在花蓮尋覓原住民的縣長候選人。
整體來說,若以施政滿意度和各縣市長得票率來比較,便會發現台灣地方自治存在一個弔詭 滿不滿意是一回事,要不要選他則是另一回事。
台大三民主義研究所教授陳明通指出,由於目前台灣政權的本質仍是由上而下的(top-down),政黨中央主流派系拉攏地方勢力的結果,使派系成為選舉決勝的關鍵。「被派系拱出來的人,當選之後,優先考慮的一定是回饋派系,而不是多數民眾的需要。」陳明通分析。
於是,問題的關鍵在於,如果你發現未被派系主宰的縣市,明顯經營得比自己的家鄉好,是否還要繼續認命接受派系所支持的候選人?
居民光榮感
如果說認同感是追求共同遠景的動力,那麼,光榮感就是愛惜家園的指標。
在「居民光榮感」調查中(見六0頁表五),七個有過半數受訪者以自己居處為榮的縣市中,只有新竹市和台中市兩個都會。幾個從發展眼光來看屬於貧窮落後的縣分,如宜蘭、花蓮、澎湖、南投,其高比例的居民光榮感,訴說著另類的生命價值。
最繁華的台北、高雄兩大都會區,選擇「沒什麼感覺」的比例都遠高於光榮比例,居民光榮感呈現「城鄉差距」。
居民光榮感展現在對外地人的熱情與否。
宜蘭縣是這項指標唯一超過六成的地方,也是唯一有受訪民眾在電話調查時,邀約從未謀面的訪員「來宜蘭玩」,而且為數不少,這將是以觀光立縣的宜蘭潛在的寶貴資源。
居民光榮感亦呈現在對環境的關切與否。
台北縣是居民光榮感最低、自卑感次高的地方,也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觀察,如果問從外地到台北縣的人:你是哪裡人?即使他住得再久,多半都會回答他的出生地。「在移民城市,居民不認同自己的地方,沒有社區意識與市民意識,也就不會帶給政府改善的壓力。」夏鑄九分析。
由於台北縣地處快速蔓延的都會邊緣,周邊服務設施跟不上人口成長的速度,而居民缺乏落地生根的認同感,大家拚命把住所往外加蓋,違章建築影響市容觀瞻,工廠任意排放廢水,大家視若無睹。環境遭到破壞,居民認同感更低,形成一個負面的循環。
類似的現象,也發生在人口遷人比例較高、境內工業發達的桃園縣、高雄縣與高雄市,也正可解釋這些地方的居民光榮感偏低的原因。
許多人認為,這些本身具備多重功能的縣市,很難找出一個照顧多面的解決方案,然而,「功能多重並不表示無法統合在一個新視野之下,」夏鑄九認為:「除非視野不好,或者抓不到要害。」
顯然,這些城市有比成長更重要的課題。畢竟,沒有品質的成長,並不是居民光榮的來源。
首長知名度--陳水扁效應
可以想見地,首長知名度的高低(見六二頁表六),基本上與首長在任時間成正比。由於前任首長去職而奉派代理的澎湖縣長鄭烈,以及台中市長林學正,分別只有五五%與四一%的民眾能正確說出他們的姓名。而知名度較高的首長,幾乎都經過連任。
然而,不尋常的例外,是上任還不到兩年的台北市長陳水扁,以九八%的知名比率,獨占龍頭且遙遙領先。
陳水扁的高知名度,或者是累積自多年擔任中央民意代表,或者源於兩年前激烈的選戰;然而,如果綜合考量台北市民對他的施政滿意度,還高過當選市長的得票率(經過交叉分析,居住在台北市時間愈久的受訪者,對他的滿意度愈高),顯示著陳水扁的成績單上,並非空有響亮的名氣。
陳水扁以最短的執政時間,獲取最高的施政滿意度,因素之一在於,「他是唯一在競選階段就已經提出施政白皮書的地方首長。」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張景森分析,明確的規畫,使各單位很快就動員起來。他以整頓交通為優先,淡化政治議題的訴求,一位曾經對他統獨立場「很不安心」的市民,就肯定他:「做事有要領、有分寸。」因素之二,是他主張的「市民主義」,「他建構市民的認同感,而不像過去的市府,只勉強維持基本功能。」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曾旭正分析。
例如,「走尋台北城」活動中訴求:無論你來自哪裡,台北是大家的家園。此外,都市發展局前後推動三十七件社區改造,包括社子島、關渡平原、西門市場更新計畫等。由居民推派成員組成委員會提出規畫,市府提供預算、參與討論。雖然社區改造的預算全部遭在野的國民黨籍議員刪除,但市府鼓勵市民自主的訊息,或多或少已傳達到鄰里與社區。
從地方自治的角度來看,「陳水扁效應」在台北市逐漸發酵,或許正意味著,地方首長以施政規畫與參與式政治,會比派系與金錢動員更能換取民意。
最好的居住環境
如果重新選擇,你願意定居哪裡?
在本次調查中(見六三頁表七),最多數的受訪者選不出台灣環境品質最好的居住縣市,因為「哪個縣市都差不多」。而有確切目標的受訪者,認為台灣居住環境最好的縣市,分別是;台北市、台中市與宜蘭縣。
從官方統計的相關指標來看(見六七頁),台灣的,三大城市--台北市、高雄市與台中市,擁有較優渥的條件,但在民眾主觀的感受中,就業機會條件與高雄市相去甚遠的宜蘭縣,生活品質更勝一籌,高雄市民長期苦於飲用水問題,可能是箇中重要考量。
從受訪者的選擇當中,可發現幾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其一,多數縣市的受訪者,都以不認定有確切理想的居住縣市居多,例外的縣市,分別有宜蘭縣、南投縣、花蓮縣、台中市與台北市。在這些縣市,受訪者明確指出,自己的居住地環境最好,其中,又以宜蘭縣的五四%,最棒自己家鄉的場。
其二,如果做出了理想居處的選擇,在多數縣市,受訪者的理想地點都是自己的家鄉,例外的縣市,則是基隆市、高雄縣與台北縣,只有一二%左右的受訪者選擇自己居住地,而獲得這三地受訪者最多青睞的地方,都是台北市,比率分別為一八%(基隆市)、一九%(高雄縣)與二二%(台北縣)。嘉義縣民選擇自己家鄉的受訪者,比選擇台中市的少六%。基隆市民與台北縣民選擇鄰近的台北市,應有其地緣考慮,然而,高雄縣民選擇鄰近的高雄市的比例,不但比台北少,甚且低過台中市,港都的吸引力,顯然還有待加強。
其三,明確選擇自己家鄉居住環境最好的縣市,居民光榮感的比例也都相對較高;覺得他鄉比故鄉好的縣市,居民光榮感則相對偏低。
其四,除了台北市、台中市、宜蘭縣之外,有幾個縣市在全台灣都有普遍的吸引力,如高雄市、南投縣、花蓮縣。部份縣市則恰好相反,除了自已鄉親之外,只有三兩個縣市少數受訪者指明最佳,顯示富裕與開發程度並非吸引外地人嚮往的最重要因素。
對縣市定位、施政滿意度到生活品質,整體而言,居民的感受在各個指標之間呈現相當程度的關聯性(見六四頁表八)。定位明確、施政成效較獲肯定的縣市,連帶帶動居民光榮感與對外地人口的吸引力,如宜蘭縣、台北市、新竹市、新竹縣、台南縣、台東縣,多數指標都在水平以上。反之亦然,各項指標比例較低,大約也就是相同的幾個縣市。
政府施政的終極目標,不外為了提升居民的福祉,而競爭力的強弱,則體現在民眾對福祉高低的切身感受,從這個角度來檢視二十三縣市政府這個階段的特色競爭,結論應已大致分明。
(林文玲、余文慧執行調查,林文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