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為產業發展之本。城鄉社區建設腳步的加快、各項產業的互聯提升,交通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連結點,也是一個城市發展成功的關鍵因素。
公共運輸網絡四通八達 交通更無礙
早在2014年,新竹縣縣長邱鏡淳便提出七縱七橫計畫,同時解決新竹縣市、科學園區和工研院間的交通問題。棋盤式的「七縱七橫」,從西到東為西濱公路(台15)、西濱快速公路(台61)、臺1線、國道1號、縣政二路延伸段、縣道117、高鐵橋下延伸至竹科聯絡道路;「七橫」則由北到南起數,縣道118、縣道120、光明六路延伸段、興隆路、臺68、公道五向東延伸至竹東及縣道122。這14條公路交織成網狀,建構出大新竹地區的交通大動脈。橋梁設施方面,已陸續完成了橫跨頭前溪的竹林、興隆、中正大橋。而針對尖石偏鄉地區,也改建了鐵嶺、增昌、玉峰、義興、新樂等大橋,除了改善安全便捷的交通外,就長期發展願景來說,更可提升地方觀光效益和農產經濟的繁榮。(圖說:新竹縣中正大橋)
公共運輸方面,新竹縣府向中央爭取到4000萬經費補助,2012年推出「HTS 快捷智慧公車」,電動低底盤的快捷公車,現有1、5、6、7等六條路線,紓解竹北、竹科、高鐵往返民眾。其中快捷1號從新竹縣政府發車,途經文化局、 仁愛國中再經過高速公路開往科學園區,尖峰時刻平均10分鐘會發一班車,離峰則是1小時,是許多園區工作者上班時的選擇。不只讓搭車的人省去塞車麻煩,也減少了開車人數,達到疏解車潮、節能減碳的目的。效益有多好?數字會說話。根據統計,新竹縣公路公共運輸2017年總運量年成長了23%,增加了109531人次,其中「竹東―竹北」這一條快捷8號成長了58.77%,表現亮眼。
「iBus新竹縣」APP新上路 讓你輕鬆省時趴趴走
交通便利,讓遊客能「即想即達」,是帶動地方觀光的重要利器。以熱門景點九芎湖休閒農業區為例,每到假日大量人潮車流湧入,塞車問題往往令人卻步。為減少交通壅塞問題,縣府開發「高鐵新竹站—九芎湖」公車路線,沿途還可至新埔宗祠客家文化導覽館、新農民市場逛逛走走。同樣也是高人氣的六福村主題遊樂園則規劃「高鐵新竹站―六福村主題遊樂園」公車路線,讓遊客再也不必擔心為塞車所苦。若想一睹北臺灣唯一水筆仔與海茄苳混生的紅樹林的風采,可選擇「高鐵新竹站―新豐紅毛港」郵輪式公車路線。至於地處偏遠的尖石鄉,目前共有7條公車路線和3條需求反應(DRTS)路線運作順暢,同時滿足了外地遊客觀光、旅遊及居民就醫、購物的需求。
目前,優化交通建設的腳步仍積極加快中。例如「iBus新竹縣」APP, 可供民眾即時查詢公車班次、再也不需苦苦等候。接下來也預計在各公車站點加設智慧站牌。 未來結合內灣等知名觀光景點,規劃智慧商圈,整合交通和商家優惠等商圈資訊在單一平台上,讓民眾出遊時,能更輕鬆省時趴趴走。
智慧交通為新竹人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質與量的重大改變。以車代步超便利,全縣移動免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