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美國女性化大趨勢

陳玉梅
user

陳玉梅

1996-11-15

瀏覽數 15,300+

美國女性化大趨勢
 

本文出自 1996 / 12月號雜誌 第126期遠見雜誌

一九九二年,美國選出了第一位女性主義者的總統--柯林頓;這一年有些美國人稱它為「女性年」(year of woman)。一九九六年,女性議題更成為主流,與女性有關的議題在總統大選中方興未艾,兩黨彷佛有共識似的,積極地布置一個「獨尊女性」的選舉氛圍,試圖拉攏女性,特別是那些,已婚、有小孩的婦女。

很難否認美國正在經歷一段女性化(feminization)的時期。從經濟位置、政治場域到文化領域,與女性有關的特質與角色,正在進入原本屬於男性的領域與制度中;男性則開始涉入與女性相關的產業。在「男性」與「女性」角色的互換、轉變過程中,性別認同也產生了極度的多樣性。

沒有任何的男性制度可以抵擋這股潮流。

歷經一百五十三年歷史,從未出現過女性的堡壘(Citadel)軍校,在多年的爭論後,首度打開校門,歡迎三位女性入學。學校最高階軍官布特勒表示:「這是校史中關鍵的一刻。」「我們不想讓外面的人認為我們不敢面臨挑戰。」今年九月美國與伊拉克的戰役中,女性海軍也首度加入攻擊戰役。

女性的工作機會及創業人口明顯增加。根據美國勞工局統計,雖然男性工人的薪資仍高於女性,但是,從一九七九到一九九五年,男性工人每年平均薪資下降一一,五%,女性工人的平均薪資則上升一半。一九八0年代新增加的工作中,則有六0%是屬於女性。根據九月底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專題「男性的憂慮」中預測,以現在美國女性受雇的增加比率,在二00五年前,女性的受雇人數將與男性等量齊觀。

「女性化」的世界

面臨大型企業仍是男性的世界,女性開始另謀出路,改寫創業規則以及企業內的性別對待關係。從一九八七年以來,女性擁有的公司數目增加七八%,達到八百萬家。目前這些公司也許無法與傳統的大型企業相比,卻可能成為明日的企業巨人。

在政治領域中則出現許多女性發言人。在共和黨的黨代表大會中,當紐約州出身的女眾議員莫莉娜莉發表演說時,他的丈夫抱著五月才出生的小女露比坐在前排座位。莫莉娜莉對柯林頓火力十足的批評面容,配上同是共和黨議員的丈夫溫柔的形象與眼神、以妻子為榮的媒體畫面,向著全美國放送,電視前的女性觀眾,要不動容也難。

女性化的趨勢在芝加哥民主黨的黨代表大會當中,更是到達顛峰。與會有一半代表是女性,民主黨媒體的選舉畫面裡,黑人女性及各色人種女性出現的比例,共和黨難望其項背。

所有大選的話題則充滿打擊犯罪、槍械管制、移民及增加雙親休假,讓父母有更多彈性的時間照顧家庭等等強調中產階級家庭價值觀的問題。左、右派經濟理論對國內經濟環境的影響力以及國外外交勢力的權力平衡等嚴肅問題,已無法吸引眾人的目光。

當政治評論家,媒體大談美國政治的女性化趨勢時,雄性的轉變其實早已席捲社會文化及流行的時裝領域。

以宗教為例,女性主義「女性教會」的神義論中,試圖將基督教的神轉換為陰性的上帝(God/ess)這是繼一九七六年聖公會決定任命女性神職人員以來,教會所面臨的另一波女性化潮流。

電影中女性不再扮演配角的角色,男性的形象也面臨轉化。「火線勇氣」一片中(Courage under fire)的女主角梅格萊恩是個獲得勳章的戰爭英雄,廣獲男性軍官的敬重。在「魔鬼二世」(Junior)中,男主角阿諾史瓦辛格則是一個運用尖端科技可以懷孕的「奶爸」。

一向不能公開的陰性特質在公共領域中一再出現。一九九六年亞特蘭大的奧運充滿著淚水。當舉重金牌得主安格對著美國觀眾說他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時,哭得稀里嘩啦,運動領域中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大為減少。美國觀眾除了關注美國夢幻籃球隊戰績,也關注女性籃球與足球隊的戰果,在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奧運轉播賽中,充斥著為吸引女性觀眾的鏡頭設計。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傳統被界定為女性產業的領域,男性消費群則大大增加。根據一家位於紐約市場研究公司的調查,在一九九一年到一九九五年間,男性零售服飾的銷售成長百分之十六。一九九五年男性在零售服節的花費上高達四十億。男性個人花在服飾的成長比例則比全體的成長率更快,顯示男性跟女性一樣,服飾的花費開始占據男性預算的一部分。

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美國男性的染髮產品一年成長一五%~二0%。「財星」雜誌則估計,美國男人每一年大概需要花費九.五億元的經費,讓自己看起來「漂亮些」。有些男性則開始穿起束腹。

兩性界定難上難

於是,從「美國政治的女性化趨勢」到「山姆阿姨對比山姆大叔」……的討論,美國人開始檢視這種女性化趨勢背後的原因與影響。

最重要的應可歸因於,在婦女與同性戀運動的衝擊下,畫分傳統男女兩性之間的特質與勞動分工一再地受到質疑、顛覆。傳統簡單的「同/異性戀」二元區分,也因當今人士五花八門的性傾向而被打破,產生更多的灰色地帶;愈來愈多的男性做女性化的裝扮,愈來愈多女性則過著男性般的生活。兩性正常/偏差行為的界定愈來愈困難。

「紐約時報」表示:「一九九0年代的美國,任何橫跨中間地帶的性別認同都被視為是正常的。」的確,生物性徵是男性、但喜好女性穿著的人明顯增加(反之亦然),也有愈來愈多的人從事變性手術。「紐約時報」指出,做過性別手術的美國人人數達數千名,大概有六萬名美國人認為自己應該做這種變性手術。

也因此,美國現在開始出現性轉化的運動(transgender movenment)、電台及團體,他們談論超性別主義(transgenderism),聲稱要挑戰傳統的性別觀念,並且為性別認同異於一般的一群人(同性戀及「非」男、「非」女)爭取權益、活動空間及提供保護。

議題末斷

相應於這種趨勢,則出現一些新語言;性轉化(transsexual)、性別轉化(transgender)、交叉穿著者(crossdresser)(指男扮女裝、女扮男裝者)、中性人(intersexdpeople)(指雌雄同體的陰陽人)以及男性化的女人(manishwomen)、女性化的男人(womanishmen)指稱性別的先生(Mr)、太太(Mrs)及小姐(Ms)則被較為中性的M取代。

有人認為在這種女性化趨勢的潮流底下,美國的性別鴻溝(gendergap)愈演愈烈,男性與女性在諸多議題的觀點上,差距愈來愈大。根據「大西洋月刊」表示、一九七0年代,男女在某些議題上開始出現些微的差異(像是對政府的角色及核武的布署),但是這些差異還不至於表現在選舉上。但是,到了一九八0年代,男女對社會、政治議題的差異(特別是攸關婦女權益的健保制度的改革、墮胎及同性戀等議題)則清楚地表現在對兩黨分別的支持上。

根據「紐約時報」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調查顯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柯林頓四年來雖然性醜聞不斷,但是美國女性支持他的比例卻高過於一九九二年的初次競選。根據蓋洛普民調顯示,百分之六0年收入三萬至五萬美元的美國女性支持柯林頓。美國男性則傾向於支持共和黨。一九九四年的共和黨贏取國會的大選,更被視為是美國白人男性對這個現象的反撲。

不管美國的女性化趨勢是否代表兩性平權運動的持續進展、一種合理健康的性別觀念正在建立,抑或這只是男性支配的另一種形式,隱藏在性別問題的背後,糾結著的是更複雜的社會文化、生物與經濟因素。可以想見,在一個對不同性別、性傾向及性別認同的人都能尊重的社會出現之前,未來,與性別議題相關的討論仍方興未艾。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