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總統十月四日在「電視文化研究成果發表會」申致詞,批評三台新聞節目及時數比不上TVBS,且時段重疊。他指示新聞局趕快修改不合宜的廣電法令,免得三台競爭不過有線電視台,「在那兒等死」。
自行政院前院長孫運璿於民國七十年宣布要創辦公共電視以來,至今已整整十五年。自民國七十九年成立公視籌委會正式進行設台以來,也有六年了。政府花了近六十億元的籌備費,硬體設施也萬事俱備,但就是不能開播,因為「公共電視法」還在立法院未能過關。
這就造成政府今天的曖昧態度;公視法雖送到立法院,但官署從不著急,也不動員執政黨籍委員催生。八十四年一月十七日夜間公視法在立法院二讀,眼看就有機會完成立法,在緊要關頭忽有立委提議散會,委員一鬨而散,公視立法乃功敗垂成。動散會之議者,執政黨立委也!其中微妙之處,自然叫人心領神會。
三台節目應該改進,李總統的看法與民意趨向是一致的。只是我們不明白,李總統到底是關心三台競爭不過有線電視,怕它們「在那兒等死」,還是真正關心大眾從電視上得到什麼樣的東西?如果三台提供給消費者的節目品質不良,觀眾不滿意把有線電視都打垮,也應該,即使日進斗金,令其「痛改前非」才是。
其實這還不是問題的核心,關鍵是大眾是不是希望從三台得到更多的新聞?增加新聞後能不能救三台?
今年八月二十一日,身為國民黨主席的李總統,在黨的中常會指責黨營文化事業宣傳效果不彰。他並點名中央日報,說它發行量太低,「連黨員都不看自己的報紙」,認為「這是替黨的政策辯護不夠的結果」。當時輿論界即有反映,認黨報凡事站在黨的立場,不分青紅皂白的宣傳,不分是非對錯的辯護,使一般人--甚至黨員--都不能接受,才陷於今日的困境。李總統說它為黨宣傳不夠、辯護不力,才缺少讀者,是倒果為因的說法。
權力愈大的人,愈難「兼聽」,上述的意見,似乎未為李總統注意到。他對公營媒體觀察的偏失,再一次表現對三台新聞節目的批評上。三台新聞的不公正,社會早有「共識」。看新聞,很多人已轉向無線衛星電視,不再指望三台了。今天三台新聞節目所缺少的,是客觀性和公信力的問題,不是播報時段和時數的問題。
民國八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國民大會臨時會挑燈夜審憲法修正案,經過一整夜的辯論、衝突甚至「肢體接觸」,終於完成修憲,把總統由間接選舉改為直接民選,國家體制翻了新頁,這是何等大事!但二十九日中午三台的「午間新聞」,頭條新聞竟都是李總統接見天主教增德兒童合唱團,修憲都被放在第二條。這樣隨心所欲地處理新聞,恐怕要在傳播史上留下紀錄的。三台為什麼能這樣、敢這樣?因為是黨營、公營,人事任免權操於官家,先意承旨是最安全有利的政策。這種結構性的問題若不能改,則新聞的公正性也就不能改,那麼增加新聞的量就能滿足觀眾了嗎?
其實,今天電視界的問題不在新聞節目,而是整個的病態「電視文化」。李總統十月四日在指責三台新聞不夠的同時,也批評有線電視的「怪力亂神」。事實上,第四台有很多色情節目,對社會的污染、人心的戕害,也極為嚴重,李總統還沒有提到。電視問題,今天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需要注入清流,來淨化和提升我們的電視文化。而這股清流,也許就是公共電視。
自行政院前院長孫運璿於民國七十年宣布要創辦公共電視以來,至今已整整十五年。自民國七十九年成立公視籌委會正式進行設台以來,也有六年了。政府花了近六十億納稅人的錢,硬體設施也萬事俱備,但就是不能開播,因為「公共電視法」還在立法院未能過關。
公視法之難產,原因之一是在野黨立委的顧忌。他們認為,三台的新聞報導已經對他們不公、不利了;公視雖說是「公共電視」,將來也很難不會變成「政府電視」,四面夾攻,在野黨就更翻不了身。
不僅在野人士,連政府官員對公視也有意見了。公視成立後,每年預算至少要二、三十億元,比立法院一年的預算還多,是五、六個經建會的預算;政府花了大把的銀子,如果公視不能支持政府的政策,反而要與在野黨「平衡報導」,甚至還批評政府和執政黨,那麼要公視幹嗎呢?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最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設立公視會傷害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其中包括三家電視台、即將開播的全民電視、潛在的第五台,以及有線電視業者。他們或有官方背景,或政商關係密切,或與高層人士極為接近。這些人,無一願意公視設台成為事實。
這就造成政府今天的曖昧態度;公視法雖送到立法院,但官署從不著急,也不動員執政黨籍委員催生。八十四年一月十七日夜間公視法在立法院二讀,眼看就有機會完成立法,在緊要關頭忽有立委提議散會,委員一鬨而散,公稅法乃功敗垂成。動散會之議者,執政黨立委也!其中微妙之處,自然叫人心領神會。
目前執政當局處理公視的手法,任誰都看得出來;不做,但也不說不做。拖在那兒,任其自生自滅。
公視在我國是新生事物,很多地方當然要謀定而後動。但是公視制度在其他國家都早已有之,如英國的BBC、美國的PBS、日本的NHK,人家辦得都有成效,為什麼我們一定就辦不好?要防弊,可把法律訂得周延一些,總要試一試才知行不行得通。現在大家都了解電視文化生病了,卻又不給它吃藥,這算什麼態度?
李總統關心電視傳播,不能見樹不見林,該加緊的恐怕不是三台新聞的多少,而是公共電視的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