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展開行動的理由各不相同。因此,即使參考別人的理由,依樣畫葫蘆,也未必能順利進展。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各有自己的喜好,價值觀當然也迥異。我的導師安東尼.羅賓斯曾說:「表面上來看,驅使我們每個人的動機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不外乎以下六種需求。」我們終其一生便是根據這六大需求,決定做與不做。
● 需求1:穩定性 希望維持目前生活步調的需求。這雖然是生存所需的基本要求,但是過於追求穩定感,會變得想掌控別人。
● 需求2:變化性 希望有全新體驗的需求。這種需求必須改變現狀,但是過於追求變化,也可能會危及生命。
● 需求3:重要性 希望別人重視自己的需求。有的人藉著在競爭中獲勝而得到滿足,也有人藉著否定別人獲得滿足。
● 需求4:連結性 希望與周遭產生連帶感,並受人疼愛的需求。內心深處深受家庭環境影響,與別人有些微共通點就能獲得滿足。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以上四種需求,基本上,只要滿足上述需求,就能產生行為動機。
● 需求5:成長性 希望提升自己的需求。
● 需求6:貢獻性 希望能幫助別人的需求。
以上兩種需求一旦獲得滿足,就會感受到非常深刻的喜悅。如果是向別人展現自己,就會滿足我們對「重要性」的需求。然而,我們追求成長性和貢獻性的需求時,就算沒有人知道或看見我們的努力,也能從中得到滿足感。
每個人都有以上六種需求,只是渴望的程度因人而異。而且每個人都有心中最看重的「兩大需求」,會願意為了滿足這兩種需求而不斷努力。因此,設法找出對方最渴望的需求,再針對他們最重視的需求,向他們提案、委託、交涉、推銷,事情就會進展得更順利。那些打動人心、引起迴響的電視廣告、電車廣告,或是店員的話術、政治家的街頭演說等等,無不是針對這六大需求展開強烈訴求。而如果我們希望簡報能擄獲廣大人心,平常就必須悉心觀察,如何才能滿足人類的這六大需求,這樣才能在簡報時用自己的話語自然表達,讓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都能直指人心。
本文節錄自:《這些心理學實驗告訴你這樣做事最有效》一書,池田貴將著,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