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發一萬入帳了!多數國人歡喜接受,但並非所有台灣人都高興,像是曾發起拒領活動的法師釋昭慧。其實近期台灣各項經濟數據表現亮眼,台股一度漲破28000,部分機構甚至預計今年經濟成長率將衝破5%,究竟普發一萬的經濟乘數效果如何?能夠刺激民生消費嗎?
普發一萬元的預算,是編列在「中央政府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預算」內,總計5500億元,其中普發現金的部分就達2360億元,將近這筆特別預算的一半。
從名目來看,當初政府編列的原因,主要為了因應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發起的關稅戰,擔憂國內經濟將遭受打擊,因此普發現金刺激景氣。
但從後來的發展來看,川普吹響關稅戰號角後,台灣經濟大體上未受影響,甚至表現一路長紅,台股前幾日一度漲破28000,2025年的經濟成長數字也不斷上修,部分機構甚至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將突破5%。主要原因是今年出口產業有拉急單效應,當初希望搶在關稅生效前搶運到美國市場,使得相關供應鏈的營收與獲利得以攀升。
儘管2026景氣仍是謎團,但目前亮眼的經濟數字,與這筆預算的編列目的產生落差,引發議論。
出口產業受衝擊,補貼關稅更應該?
若回到因應關稅衝擊的最初目的,受關稅戰影響的,主要是出口產業,但普發一萬刺激的卻是內需產業,似乎讓受幫助對象出現錯位。中經院副研究員戴志言受訪表示,若從出口產業的角度出發,當初這筆2000餘億的預算,應該拿來協助企業降低關稅,這樣的效果更為直接。
比方說,可用來協助出口產業負擔部分關稅成本,例如20%的對等關稅,美國買家已吸收整體的50%、政府可協助30%,這樣企業就只要扛20%,降低關稅衝擊,維持訂單供給。或者,有企業想開拓非美市場,這筆預算也可用來負擔招商、市場考察費用。甚至是現在政府提到的「台灣模式」投資美國,2000多億的預算也可用來協助這一部分。
不過,當初在野黨提案的主張之一,就是政府近年稅收超徵達1.8兆元,應直接普發一萬來回饋民眾。贊成者也認為關稅衝擊不只是產業,還影響到民生產業與民眾日常消費,因此普發一萬並不違政策初衷,也會增強社會韌性。

普發一萬效果難持續?學者:兩件事才是根本
此外,這2000餘億拿來普發全民一萬塊,刺激到的是內需,但對經濟的刺激程度有多大?其實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戴志言說,從過往經驗來看,這類的經濟刺激手段無法長時間持續,可能在短期的一、兩個月表現火熱,但只要大家錢花完,消費力道就會下來;另外,也有可能出現「替代消費」的狀況,民眾並沒有真的增加新的支出,而是用這筆錢「取代原本就會花的錢」,剩下的錢就存起來,對經濟的挹注相對有限。
要真正刺激經濟、平衡差距,戴志言建議政府應有兩個根本之道:首先,從稅收進行調整,縮減貧富落差;第二,扶植未來產業,創造更多經濟動能。
一萬元入帳,讓經濟短暫升溫,也讓民眾多一點喘息。只是熱潮過後,如何讓成長成果惠及更多人,將是政府須直球對決的迫切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