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放洋的嬰兒--跨國領養熱

臧聲遠
user

臧聲遠

1996-09-15

瀏覽數 23,950+

放洋的嬰兒--跨國領養熱
 

本文出自 1996 / 10月號雜誌 第124期遠見雜誌

美國總統柯林頓,在開赴民主黨大會的「二十一世紀特快列車」上,難得地對隨行記者透露一段心事。

剛度過五十歲生日的柯林頓說,他和希拉蕊雖想多生幾個小孩,奈何天不從人願。眼看獨生女雀兒喜就要上大學,不能再承歡膝下,他們夫婦都渴望領養一個小孩。或許等他蟬連總統後,白宮走廊將可聽到小孩拍撻拍撻的學走路聲。

柯林頓的願望,無足驚怪。翻開歐美的家庭雜誌,近年最熱門的題材,就是領養小孩。有人用「淘嬰熱」,來形容領養爆炸的漪歟盛況。

領養管道塞車

歐美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在經歷六0年代背叛家庭的嬉痞歲月,和八0年代事業至上的雅痞時光後,許多人倦鳥歸林,動起養育小孩的念頭,卻發現生理時鐘已經時不我予。加上有愈來愈多夫婦,被不孕症判了生育死刑,領養遂蔚為趨勢。

需求出現了,但哪來這麼多供人領養的小孩?

以往歐美的未婚母親,逾半數把私生子女交給別人領養。隨著墮胎合法化,父母不願撫養的小孩,一大部分在娘胎裡便被墮掉。而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對未婚生子見怪不怪,還享有社會福利的保障,如今只有三%的未婚媽媽,把小孩送人收養。

另一方面,人為的跨族領養禁令,更拉大領養市場的供需缺口。

以全球最大領養國美國來說,排隊領養者,三分之二是白人父母;排隊被領養者,則三分之二是黑人小孩。

一九七二年,美國黑人社工協會指稱,任由白人領養黑人小孩,是對黑人進行「文化滅種」。而且小孩長大後,非黑非白,亦黑亦白;錯亂的身分,容易造成心理危機(有如金庸筆下的喬峰)。此後,美國有四十三個州,把種族契合列為領養的要件。

這造成無數人倫悲劇。許多膝下空虛的白人夫婦,退而求其次,以寄養家庭的名義,收容黑人小孩;小孩的生父母或親戚,隨時有權將他們領走。有些寄養家庭,把小孩從襁褓帶大,情同親生,只因為流露想正式領養的意願,社工人員便強行將小孩交給別的寄養家庭收養,以免捱黑人團體的罵。

供需的消長,導致歐美國內領養管道嚴重塞車。在美國,平均要排隊等候兩年半,而加拿大更長達七到十年。因而自九0年代起,跨國領養開始大行其道。

影響所及,領養關係一躍成為外來移民的大項。例如,美國人去年便認養了二千五百名中國大陸孤兒,相形之下,開放給中國大陸的移民配額,每年只不過二萬名。在此同時,一個超越國界的販賣幼童黑市,也悄然成形。

領養變質

早年的跨國領養,出發點是「為有需要的小孩找個家」,帶有濃厚的慈善色彩,收養對象以重度殘障,或戰禍流離的小孩為主,兩次高峰期分別是韓戰及越戰結束後。對照之下,歐美新興的海外淘嬰熱,出發點卻倒轉成「為有需要的家庭找個小孩」。

這些家庭若在國內領養,是小孩挑揀養父母。凡年齡超過五十歲、健康欠佳、有刑事前科、單身未婚、同性戀或單親家長,申請領養的結果,大多被判出局,以保障小孩的權益。

但若轉往貧窮國家,誰都能循合法或地下管道,如願領養。養父母享有選擇小孩的絕對自由,他們專挑活潑漂亮、身無殘疾,且最好剛出世的嬰兒,有缺陷的小孩則乏人問津,領養和慈善分道揚鑣。

通常國內領養,最教人不放心的,就是小孩的親生父母糾纏不清。歐美國家為此多有緩衝期的規定,給生父母數個月的時間三思。在美國,平均每二十件領養個案中,就有一件因為生父母反悔而終止領養關係。若到窮國領養,銀貨兩乾,小孩的父母縱使反悔,也沒錢搭飛機千里尋兒。

國際淘嬰客最早相中的寶地,是東歐的羅馬尼亞。

一九九0年,羅馬尼亞共黨獨裁者西奧塞古被人民處決,大批西方媒體湧入採訪,羅馬尼亞孤兒院的慘況,開始為外界知悉。

西奧塞古為充實人口,嚴格取締墮胎,查禁避孕用品,導致棄嬰盈街,孤兒院收不勝收。

或許羅馬尼亞體操選手的力與美,今世人印象太深刻的緣故,當成群孤兒凍餓的稚顏,出現在西方媒體,並且傳出孤兒院重覆使用廢棄針頭,導致院童集體感染愛滋病的消息時,許多人心都碎了。

在「拯救孩子」的大纛下,歐美淘嬰族帶著醫療物資和捐款,競奔羅馬尼亞認養孤兒。不到一年光景,便領走全國十分之一的孤兒。稍後俄國和烏克蘭的孤兒院,也湧入類似的「慈善」領養大軍。

隨著「上選」幼童被領養一空,孤兒院不復滿足晚來的淘嬰客,嬰兒黑市代之興起。在共黨垮台後民生蕭條的前蘇聯東歐地區,淘嬰客的滾滾外資,把人口買賣炒得火紅。外國人下榻的旅館,每到入夜後,登門求售的嬰兒掮客便絡繹不絕。

按照羅馬尼亞的行情,每賣出一個小孩,進帳相當於專業人員五年薪水。販嬰成為黑幫的搖錢樹,許多「大盤商」以慈善婦產中心或收容中心做幌子,招攬未婚媽媽、窮苦婦女、妓女、難民前來投靠,然後逼他們用小孩償還醫療或住宿費。

向外人說不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淘嬰客的行徑,刺傷這些國家的民族自尊。羅馬尼亞和俄國相繼改採「本國優先」政策,限定外國人只可領養本國人挑剩的小孩,實際無異向外人領養說「不」。

結果,拜地緣之便,拉丁美洲成為北美領養家庭另一個淘嬰窟。

一名加拿大婦女,飛往秘魯接洽領養。她剛步出機場,就有一名小僮搶著幫她搬行李。看到大包小包的嬰兒用品,這名稚齡男童突然用彆腳的英語怯怯問道:「太太,您也是來領養小孩嗎,我可不可以當妳的兒子?」

拉丁美洲不像俄國東歐地區,在共黨統治期間廣設公立孤兒院,因此領養都得透過掮客撮合。說得更赤裸一點,就是私買兒童。在暴利驅策下,販嬰掮客偷、騙、拐、搶,無所不用其極,幼兒失蹤演變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領養者何嘗不知,小孩的來路啟人疑竇。但他們寧可相信,自己是在拯救小孩,自認為把小孩帶往先進國家,無論如何都比留在落後國家幸福。

要把這些非法領養的兒童帶出境,非得用錢打通層層關節不可。從醫院假造出生證明,人頭父母冒簽同意書,到社工人員杜撰家訪報告,法官護航舞弊,販嬰掮客勾聯出龐大利益共生體。兒童福利團體指稱,在拉丁美洲,買個小孩比買輛進口車還容易。

一九九四年,瓜地馬拉報紙大幅披露歐美淘嬰客與竊嬰集團沆瀣一氣的內幕,並指稱有些領養人真正用心,是想割取小孩的器官,供移植之用。

報導刊出後,連續多名狀似淘嬰客的歐美婦女,被憤怒的民眾當街打個半死。羈押美籍竊嬰嫌犯的監獄,也被暴民燒得精光,促使拉丁美洲各國政府,相繼宣布凍結海外領養。

跨國領養的變質,令國際間無法坐視不管。一九九三年五月,六十六國締結海牙公約,主要精神在於加重歐美領養國的把關責任,例如規定認養文件必需檢具小孩生母的DNA資料,以防冒充等等。

中國大陸當紅

正當國際間對跨國領養升高圍堵之際,中國大陸一九九四年適時開放外國人領養孤兒。當時恰好西方媒體頻頻報導,無數女嬰在中共的一胎化政策下,被棄養於孤兒院,立刻使中國大陸抓住淘嬰族的視線。在中國大陸,領養市場百分之百由公營孤兒院「專賣」,民間私人撮合不被法令允許。國外領養者毋庸擔心小孩的來源不清不白,也省得跟齷齪的販嬰掮客打交道。

只要年滿三十五歲,外加繳交四千美元,充當孤兒院基金,通常不到十個月,便可當上現成父母。

大陸對國外領養者,友善得幾近媚外。提供認養的小孩,多半經過精選,讓人一眼就喜歡。有些孤兒院在外國養父母領走小孩前,會先讓職員帶回家細心照料一段時間,務必給人最好的第一印象。非要挑剔缺點的話,那就是外國人幾乎只限領養女孩。

中國大陸外人領養制度的完善,迅速建立口碑。有人形容,加拿大航空公司每週六自北京飛渥太華的班機,快要變成加拿大人的「領養專機」。短短兩年間,大陸飛升為世界最大領養兒童輸出國。

領養大陸女嬰,在英美的單身貴族圈,颱起一陣流行風。粗略估計,大約五分之一的領養人,屬於從事專業工作、中高收入的未婚女性。她們在經濟上不依靠男人,情感上不需要男人,有了大陸女嬰,連養育小孩也用不著乞靈男性。此一現象,引起女性主義和女同性戀研究者的注意。

領養大陸孤兒的歐美家庭,形成一股親中國的勢力。

英國商業電視台第四頻道,與人權觀察組織亞洲分會,不久前相繼揭露大陸孤兒院草菅院童的駭人慘況。報導中參佐中共官方的調查數字,指出院童的死亡率超過五0%。其中陝西省唯一的孤兒院,一九八九年新收留二百三十二名院童,當年便夭折二百一十人,孤兒院有如「死亡之屋」。

領養團體強烈抗議這種指控。他們以親身探訪經驗,為大陸孤兒院辯護,並警告類似「不實」報導將觸怒中共,關閉外人領養孤兒的大門。

被人跨國領養的小孩,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

根在何處?

他們的養父母,都曾苦盼小孩多年,領養過程種種艱辛,比懷胎十月猶有過之。自是深知小孩得來不易,也就格外珍惜這份上帝的恩賜。許多領養人都有共同的奇妙感覺:他們和小孩的緣分,似乎是命中注定,才會「有緣千里來相認」

或許是愛屋及鳥,領養人對小孩原鄉的孤兒院,大都不吝回饋。孤兒院由貼錢單位,蛻變為「國際櫥窗」,當地政府自然另眼相待。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發現,高達五七%的跨國領養兒童身上帶有傳染病源。除了常見的B型肝炎、肺結核、寄生蟲、妊娠梅毒或愛滋病毒外,更有許多西方國家罕見的傳染病。因此入境後頭件事,就得帶小孩做徹底檢查。

身體的疾病易醫,精神的創傷難平。少部分被領養的兒童,在孤兒院惡劣的成長環境下,性格產生偏差。有些因為從小乏人聞問,變得自閉孤癖;有些常遭打罵虐待,或逼得和同伴爭食,種下暴力傾向。

由於種族膚色不同,小孩打從懂事起,便知道自己不是親生的。對他們幼小的心靈,沒有比這更殘酷的事實。養父母的愛,消不去他們對身世的困惑。

我從何處來,為何來到這裡?太多領養者,被小孩如此追問。

這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養父母能道出買來或偷來的真相嗎?

小孩自己會尋找答案。

一九四六到四九年,希臘內戰期間,不少醫生框騙產婦,謊稱小孩難產,實則暗地賣往美國,成千上萬幼兒就這樣被人領養。半世紀後的今天,他們猶在苦苦尋根,少數人已幸運地認祖歸宗。對現今許多被領養兒童來說,這難道是他們未來的宿命?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