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鄒部落都位在河流邊緣,來吉社及伊姆茲社在清水溪北岸,南投縣的久美社在陳有蘭溪高地,達邦、特富野、樂野、里佳、山美等部落則在曾文溪上游台地建社,所以孩童們個個都是游泳能手,喜歡到河裡戲水。雖然部落的大人們唯恐發生意外而嚴厲管束,但是效果並不好。農忙期間,包括我在內的頑童,都趁著大人不注意時,偷偷到河邊戲水。部落裡有不同的水鬼傳說,據說會將游泳或接觸水面的人拖下水,也有類似漢人傳說的替死鬼,警告大家不要到河邊遊玩。但是聽過有趣的河童(日本)故事的孩子們,覺得水鬼就是「河童」,蠻可愛的,所以不理會大人的話。另外,大人吩咐我們如果一定要下水,必須先做驅水鬼的動作,就是把河邊小石頭連續往河的中心丟去,口中唸唸有詞:「水鬼退去吧!水鬼退去吧!」接著投擲更大的石頭並大聲咒罵水鬼,聲音越大越好,一段時間後才能放心下水。祖先想出這種驅鬼方式,不就是現在所謂的暖身運動嗎?石子投完,筋骨的活動也完成了。
有一個大晴天下午,大姊菊花帶著部落的一群孩子,依舊沿著達邦鐵線橋旁的小路,鬧哄哄地抵達河邊,驅鬼後下水游泳。當大家都玩得高興時,河流下方傳出怪異的聲音,起初是低沉而短暫的抖音,有如大喇叭聲,接著出現拉長且類似動物呻吟的怪聲,頑童們趕緊離開河面,但是上方也出現了同樣的怪聲。這一群飽受驚嚇的兒童,開始奔跑,5歲的我和14歲的大姊菊花,顧不了別人,一路逃離現場,哭聲、叫喊聲充斥在山間小路上。後來有一段日子,河邊都看不到小孩的蹤影。之後得知,這次鬼怪聲的導演兼主角是父親,配角兼聲音效果是湯川三雄(Mitsuo)叔叔。他們對著粗大的麻竹桶吼叫,用變造的人聲來嚇小孩。這種嚇人而達到目的的方式,以現在教育觀點來說,也許不是適當的方法,但以那時的部落時空背景來說,也是一種選項吧。
本文節錄自:《拉拉庫斯回憶》一書,高英傑著,玉山社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