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打造智慧城市 整個臺北市就是生活實驗室

資訊局串聯公私協力 首創智慧城市產業場域實驗試辦計畫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18-06-26

瀏覽數 26,750+

打造智慧城市 整個臺北市就是生活實驗室
 

走在內湖港墘站與內湖運動中心附近,你會發現這裡的路燈外型不大一樣。它不僅提供智慧照明,同時還有監測空氣、濕溫度,甚至收集車流、人流、停車格感測、安全警示等功能的智慧路燈。

隨著大數據與物聯網興起,近幾年來,主要城市以發展為智慧城市為目標,這12盞「智慧路燈」僅是臺北市發展智慧城市的其中一環。

打先鋒的智慧路燈經實證成效良好,臺北市政府將從明年起,優先串聯基隆河大灣北段、大灣南段(內湖科技園區)、東區門戶-東環(南港展覽館、南港軟體園區)、信義計畫區等重劃區,並銜接松山區松菸文創園區等區域,以公私協力模式,建置約1萬2600盞智慧路燈,在115個交叉路口設置人車流偵測器,增進區內交通、警政、環保等公共服務效能,開放觀光行銷等大數據商業應用。

一座城市如何發展為智慧城市是千絲萬縷,民眾關心的問題是百百種,如何讓民眾有感?享受到智慧城市帶來的美好及便利的生活?

解決市民問題就是Smart

「智慧城市其實是一個動詞、動態,跟環境溝通及選擇解決方案,它的目標是解決市民的問題,打造出永續宜居的城市。」臺北市政府資訊局局長李維斌常被問及何謂智慧城市,他不會端出生硬的技術來說明,而是平易近人地說:「能夠解決市民的問題就是Smart!」但他也強調,科技無法在缺乏社會行動之下解決問題。

如何用科技來解決市民面對的問題?光靠政府還不夠。

因此,臺北市以「開放政府」、「全民參與」、「公私協力」為核心,推動智慧城市,訴求的是「適應性」的發展過程,並結合公民與社群的力量。

從學界出身的李維斌以「演化論」比喻智慧城市適應性的過程。他說,演化是物種與環境做的妥協與過程,就像現在看到的鳥並非最原始的鳥,原始的鳥一開始沒有翅膀,而是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演化出翅膀。

那麼,如何「演化」成智慧城市?

資訊局在2016年成立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Taipei Smart City 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 TMPO),並採取由下而上(Bottom-Up)模式作為公私部門間的媒合平台;藉由在資通訊(ICT)領域的專業領域,提供府內智慧城市相關的諮詢與建議,作為擬訂由上而下(Top-Down)政策參考,讓臺北市成為「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

在這樣的過程中,李維斌將資訊局定位為各局處的「策略夥伴」,TPMO負責搭建一座舞台,安排音響、燈光、觀眾席,其他各局處、民間新創團隊扮演導演,提供好的劇本、演員,演出一場好戲,作為觀眾的市民就會給予掌聲。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打造智慧城市 整個臺北市就是生活實驗室_img_1

(圖說:臺北市資訊局長李維斌)

空氣盒子效益擴及海外

他舉空氣盒子為例,業者已有空氣盒子的設備,想要了解臺北市的空氣品質,尚缺實證。適逢教育局推廣創客(maker)教育,環保局也正推動環境教育,透過民間業者及社區團體將空氣盒子變成教材,讓學生去做創客, TPMO串聯民間、社群、市府一起公私協力,完成空氣盒子的實證。

李維斌笑著說,資訊局在這案子角色已淡化,但「空氣盒子」案就像有機體持續運作,學童不僅自己做空氣盒子,帶回家裡裝在廚房測試,一家人共同關心空氣品質,作為TMPO首案的空氣盒子,影響力持續發酵,開枝散葉到國外,除馬來西亞吉隆坡,南韓南部的慶尚南道的教育廳為此來台北取經。

另外,國小校園安全一直是校方與家長關切議題,採用紅外線偵測常造成誤報困擾。有業者(盾心科技)提案,以影像辨識監測的人工智慧方式,在臺北市的兩座國小作為實驗場域,兩年下來的機器學習,成果斐然,正確通報率高達98%。

「智慧城市產業場域實驗試辦計畫」是臺北市首創,迄今已推動130個實驗專案,除上述案例,尚有與大眾息息相關的專案,例如大安森林公園智慧公廁試辦計畫,於公廁內導入感測設備(洗手乳使用量、擦手紙數量及環境氣味感測),利用物聯網通訊技術將數據傳回雲端管理平台,提供管理與清潔單位掌握即時現場狀況,作為未來人力與耗材規劃參考。

至於目前時興的大數據,李維斌強調,「數據是要有用的,而不是只去『用』數據。」各局處對本身數據已經掌握得很好,為有效整合市府大數據,資訊局成立大數據平台,形塑利用大數據解決問題的文化。他們以「市長儀表板」及「首長儀表板」的應用情境製造推力,讓各機關將意欲視覺化管理的業務,原始資料交換並整合至資料湖,再逐步整合跨域的「富數據」。

簡單的直條紋襯衫及牛仔褲打扮的李維斌充滿活力,腦筋動得快。他直指,資訊局作為橫向串聯的角色,各局處以公務員看問題的經驗思維,他用學者的歷史思維,再與市民的立場思維,一起在驗證的平台上有效率地找出讓臺北市成為智慧城市的解決方案。

接下來,還有哪些創新科技在台北落地開花?令人拭目以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