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辦的「第一屆金牌農村競賽」於4月底風光落幕,被譽為「臺灣農村奧斯卡」最高榮譽的金牌農村名單揭曉,新北市三芝區共榮暨安康社區、新竹縣北埔鄉南埔社區、臺東縣鹿野鄉永安社區從全國707個農村社區的激烈競逐中脫穎而出,勇奪金牌。總統蔡英文蒞臨現場擔任金、銀、銅牌社區頒獎嘉賓,並在致詞時表示,過去兩年以來,農村的升級轉型一直是政府的核心政策,第一屆金牌農村競賽展現出嶄新的農村樣貌,入圍的22個農村社區是臺灣農村發展的典範:厚實的文化底蘊、生態多樣性及人與土地間的連結,以農村三生共構出發,充分體現了農村再生的蓬勃精神。
樹立農村新典範 促成產銷新對話
農村再生計畫自2010年推動至今,已培訓全國2,542個農村社區(約占全國社區數60%)參與,其中763個農村社區核定執行農村再生計畫,累計培訓超過15萬人。106年起轉型為農村再生2.0,讓農村適性發展,依照區域產業、自然資源與社會文化的特性發揮區域擴散,建構不同功能屬性的區域發展網路,且因應社會及氣候變遷的衝擊,透過智慧科技創新與社會創新的韌性農村,創造臺灣農村的新價值、新典範。
「金牌農村的構想源自臺灣與德國民間長年以來的交流,我們希望從先進國家的農村發展,找出臺灣農村的前瞻定位,一方面把傳統風貌、農業價值保留下來,更要讓未來世代對農村、農業有新的展望。」農委會主任委員林聰賢形容舉辦金牌農村有如進行一場「農村的全面擾動」,促使農村社區全力展現自身的多樣與文化特色,成果果然令人驚艷。他認為,得獎社區特別彰顯出農村在地經濟的多元及穩定發展、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在地組織的運作、在地特色的保存及農村韌性等,成為周邊農村效法的新典範,這股效應擴散至全國,便能發揮新農業最重要的目的,也就是農村再生。
在執行農村再生的過程中,林主委觀察,得獎社區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那就是人。「人對了,事就對了。居民的自主意識、凝聚力、向心力,成為農村再生成功的關鍵。」為了推動農村再生,水土保持局在農委會大力支持下,擴大縣市政府參與,結合各部會資源,協助農村振興,導入跨域加值及區域整合的概念,重視環境永續,納入里山里海精神,打造友善生產聚落,增加當地就業機會與農民所得,將各個社區連結成帶狀發展,展現出「點—線—面」群體綿密強大的力量。他表示,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與國人整體生活品質,包括飲食安全、環境永續等各層面息息相關,希望促成消費者與生產者的對話、解決產銷問題、建立消費者信心,藉由金牌農村的推動,引導民眾重新認識農村的美好、了解農村長期對土地的貢獻以及對社會的回饋,喚醒大家重新關照農村對於我們生活的重要性,進而支持農村發展。
為加速農村升級轉型,行政院院長賴清德提出「地方創生」概念,並定位為國家級戰略,其實正與農村再生2.0精神不謀而合。林主委指出,農村再生輔導對象為農村、山村、漁村,發展面向除了提振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益之外,另外發展觀光、服務、工商業等產業,並衍生出社會福利、長照托幼、教育、文化、環境等公共服務,農村不再只是作物產地,更是宜遊、宜居的現代桃花源。從政策的推動來說,金牌農村的得獎社區是農村再生的種子部隊、標竿部隊,將扮演領頭羊角色,帶領農村社區改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帶動青年回鄉的潮流趨勢。「農民幸福、農村富裕、農業生產安全穩定,讓『到農村生活』成為新時代的新時尚,成為年輕人嚮往的生活方式。「得獎,才是金牌農村社區挑戰的開始。」他說。
以永續發展為核心價值 找回生活幸福感
臺灣過去被劃分為「都市」與「非都市」兩大區塊,農村往往被忽略,林主委對於「鄉村計畫或規劃」心中自有一套定見。他認為,居住在城市的人們不斷從農村汲取養分,然而農村所面臨的挑戰包括糧食安全、環境污染、自然資源超限使用等問題,卻隨著氣候變遷而愈來愈嚴苛;過去國家政策「重工商、輕農業」,導致農村人口嚴重流失、勞動力超高齡化、地方產業衰退或發展不均。「然而,農是國之根本,農村發展是奠定國家社會發展的基礎,這涉及空間環境、經濟、社會及文化層面,必須整合推動具有主體性、前瞻性、系統性、持續性的農村發展論述、策略及行動計畫。」
林主委明確指出,農村規劃應以永續發展議題為核心價值,參考先進國家美國日本及歐盟,關照面向重點包括:與國土計畫接軌、以「三生」均衡發展、強化以三生發展的「環境整備」公共基礎設施,規劃過程更應充分整合各部會的資源、專家學者的經驗學識以及地方居民的聲音,打造跨域整合的溝通平台,取得共識落實執行。他充滿信心:「以金牌農村社區為標竿,讓人們能在農村實現夢想、在農村找回久違的幸福感,將是我們未來戮力以赴的目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