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片棉田地帶,座落一間人稱「小錫安」(Little Zion Baptist)的教會,建立於一七九0年代,十代的黑人浸信會教徒在這裡聚會、做禮拜。一九九六年一月十一日晚上,教會遭人縱火,信徒無助地看著火焰飛舞在夜空,吞噬了這間木造的百年教會。
同一個晚上,當一位摩托車騎士,奔馳於離小錫安教會約六哩的鄉間小路時,驚訝地發現在星光下的瑣珥山浸信教會(Mount Zoar Baptist),也置身一片火海。
當然,這兩場火不是開頭,也還沒有結束。事實上,人們很快就想起三天前被焚的內城教會(Inner City)以及在這之前遭到同樣命運的二十八間黑人教會。而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當中,新聞媒體每週幾乎都會報導又發生一起或數起相同的事件。據「今日美國」的統計,自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六月,整個美國被焚的黑人教會,橫跨十一州,連同先前未公布的十八間,高達六十四間。
在一堆現在只剩斷壁殘垣,彷若荒場的小鍚安教會,黑人牧師賴維斯(W. D. Lewis)表示,他只知道一月十一日晚上,他的教會被燒了,「但是,我們不知道任何事。」「對這件事我們到現在都還無法思考。」賴維斯悲傷的眼神充滿著迷憫。
因為在火光後面,看不到共同的縱火動機和答案,除了從田納西、奧克拉荷馬州到密西西比,位於這一帶卵圓形區被焚的十八間教會有直接證據證明與種族問題有關外,其他看起來都像是意外,或是尋常的縱火事件。
種族敵意的驅策
據美國警方、各州的菸酒槍械管制局(The Federal Bureau of Alcohol,Tobacco and Firearms)及聯邦調查局指出,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證據顯示這一系列事件是國家級或地區性的陰謀計畫。「今日美國」花了兩個月的調查採訪結果指出,在被捕的縱火者中,除了有幾名是仇視黑人的秘密團體三K黨及基督教民兵組織的成員外,大部分嫌犯都是十幾歲的白人混混與流氓,他們吸毒、酗酒、教育程度低落,有些則是精神異常。
但是,隨著被焚的黑人教會數目節節上升,種族仇恨的幽靈,卻又在美國南方上空悄悄出現。黑人心中的恐懼與憤怒也隨之擴大。一些政治評論者、分析家及政治人物開始拿最近一連串的事件與解放黑人前後、民權運動時代所發生的白人攻擊黑人教會事件相比。美國總統柯林頓就曾明白表示:「種族的敵意是這一連串事件背後的驅動力。」
其實,黑人教會被焚所代表的種族衝突意涵,在美國歷史上,有很深的淵源。
南北戰爭前,黑人教會被燒是北方特有的現象,因為南方根本不允許黑人擁有自己的教會。十八世紀末,黑人脫離白人教會掌控,首度在費城建立獨立的黑人教會。但是,在一八二五到一八五0年間,費城的教會歷經六次洗劫。一八二九年,一群白人群眾衝入辛辛那提的黑人區,燒毀教堂、商店及學校。
進入二十世紀又出現兩波破壞黑人教會的高潮,首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三K黨興起。在民權運動時期,作為運動組織後援、資源補給及反壓迫代表的黑人教會,遭反黑人的白人視之為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一九二二年,在阿拉巴馬及伯明罕,十幾間教會被炸。一九六四年民權法案通過前夕,密西西比州也有十幾間教會或被炸、或被焚。
這些暴力行為目的其實是在摧毀黑人的信仰社區。長久以來,從小兒受洗、婚姻祝福到死亡的安息,美國黑人一生的生命節奏在這裡徐徐展開、結束。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主席約瑟夫(E. L. Joseph)牧師說:「在黑人社區中,教會是文化、精神及政治上的金字塔。」丹尼斯(D. Dennis)在「認識黑人歷史」(Black History For Beginners)一書中也表示:「教會是連結全美黑人的網狀組織。」
疏離發酵了怨恨
美國黑人教會的創建史,賦予黑人教會特殊的文化、政治及經濟解放的象徵意涵。而焚燒教會,似乎也就意味著對這種文化的否定與排擠。
亞伯索羅門及李查原本是屬於美以美教會的弟兄。有一天主日,兩位在教會內,一如以往虔誠地低頭禱告,突然,有人告知他們必須移至「黑人角落」。於是,兩人第一次意識到,連在信仰上,白人也排斥他們。
亞伯索羅門及李查的經驗在當時是眾多美國黑人共有的經驗。於是,在面對既有教會頑固地排擠及限制黑人加入的情況下,他們在費城及賓州創辦好幾所黑人教會。
一向在白人所掌控的美國社會下無自主權的美國黑人,自此開始找到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精神聖地。在亞特蘭大國際神學中心教授倫理學的教授羅斯塔(E. R. Rosetta),整個童年都在南卡羅萊納的一間小衛理公會度過,對於這樣一個空間,他表示「是唯一非裔美人能夠聚集及支配的地方」。黑人在這裡創辦學校、開設公益慈善團體及商業中心等。
非洲聖堂美以美教會、浸信會等都成為強悍的美國黑人組織。另外,黑人教會成為培訓政治及經濟菁英的地方;教會也形成一個可以供菁英活動伸展的公共領域。像是六0年代民權運動領袖金恩、九0年代黑人權益代言人傑克遜在成為美國國內的知名人物前,都是教會的領袖。
於是,黑人教會成為白人至上論者的心頭大患。西北大學歷史系教授坎培爾(J. Campbell)說:「只要有疏離的黑人教會,就會有白人下定決心要摧毀他們。」
一九九0年代末期,美國夢漸遠、福利國度褪色、貧富差距拉大,急遽的經濟轉型造成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勞工對未來及薪水都失去了盼望。一群本土出生的白人,認為他們必須在工作與都市的生活空間上與黑人及移民競爭。坎培爾表示,當政治家有意無意將經濟及政治的憤怒及怨恨,沿著過去形成的種族傷口管道發洩時,於是,「美國白人將黑人視為是他們苦惱的主要來源。」
一八三0年代,一九六0年代到一九九0年代,雖然歷史時期不同,美國社會卻唱著相同的種族曲調。
從猶太團體、亞裔集團到黑人族群,美國社會由人種、膚色所形成的特定社群,在居住空間及心靈上,對彼此豎起一道道高牆,他們也各自代表著自己的利益發言。彼此疏離的結果,讓歷史的怨恨及刻板印象持續發酵。有人認為,不只美國黑人教會被燒,也有白人及猶太教會被燒。但是,不管如何試圖沖淡黑人教會被焚的種族意涵,事實上,彼此隔絕的社群,讓種族怨恨定期發作。
美國的政治及經濟的溫度,導致黑人教會再度燃燒,火焰強度,甚於以往。焚燒的下一個社群會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