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自己人分裂就該敗?看馬英九當年怎麼打下陳水扁

聯合新聞網
user

聯合新聞網

2018-05-17

瀏覽數 39,050+

自己人分裂就該敗?看馬英九當年怎麼打下陳水扁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民進黨選對會昨做出決議,決定民進黨在台北市長選舉自提人選,排除禮讓台北市長柯文哲,令北市選戰可能走向三強鼎立。回顧台灣政治史,藍綠過往都曾面臨分裂的情況,也造成不同的影響和結果。

模式1:藍營分裂 選票分裂

陳水扁、尤清、蘇貞昌 因藍營分裂勝選

在感情中,合則聚,不合則散,政治亦然,分裂同樣層出不窮,決定在台灣政治裡不斷鬧分手的苦主當屬國民黨,其政治史幾乎就是一部分裂史,最廣為流傳的莫過於1994年的台北市長選舉。台北市改制為直轄市後,1994年首度舉行市長選舉,國民黨從一開始的提名參選人就沒有定案,曾傳出由前台北縣縣長林豐正出戰,最後由時任官派市長黃大洲出戰民進黨提名參選人陳水扁,國民黨形成宋楚瑜選省長、吳敦義選高雄市長、黃大洲選台北市長的布局。

前一年才因反對時任國民黨主席李登輝,前身為藍營立法院改革派的「新國民連線」從國民黨分裂而出的新黨則派出立法委員趙少康參選。趙少康以第三勢力之姿,夾高人氣投入選戰,強調「中華民國保衛戰」的訴求,使得藍營在北市選票出現分裂。

自己人分裂就該敗?看馬英九當年怎麼打下陳水扁_img_1

圖/1994年的台北市長選舉,趙少康氣勢如虹,黃大洲民意落後,最後出現「棄黃保趙」傳言,讓民進黨陳水扁勝選。

趙少康氣勢如虹,甚至有人當時評估北市選情已然形成支持趙少康和反趙少康之戰,再加上陳水扁以專業問政,同時營造好形象,展開強烈攻勢,本土派一度傳出黃大洲民意落後,國民黨高層已將票源讓給陳水扁,傳出「棄黃保陳」的耳語,新黨亦藉機操作,最後也出現「棄黃保趙」的傳言,造成藍營支持者自行分裂投票,民進黨因此獲得北市勝選。

而國民黨在台北縣屢次分裂更是不在話下。1993年,民進黨尤清拚選連任,國民黨選前更換縣黨部主委秦金生,最後提名資深立委蔡勝邦參選,從藍營分裂而出的新黨也推李勝峰參選,並拿下21萬票,蔡勝邦獲47萬票,讓尤清以61萬票成功連任。1997年國民黨縣長人選由李登輝欽點謝深山投入選戰,但林志嘉脫黨參選堅持不退,最後由蘇貞昌獲得57萬票,謝深山因林志嘉分裂,以54萬票落敗。

自己人分裂就該敗?看馬英九當年怎麼打下陳水扁_img_2

圖/1998年馬英九參選台北市長,新黨選前即操作「棄王保馬」,令王建煊最終僅獲4萬多票,與1994年一役相距甚遠,但也成功拉下陳水扁。 

模式2:藍營分裂 選票集中

棄王保馬 成功拉下陳水扁

藍營分裂導致綠營勝利的情況在台灣政治史上所在多有,追究原因多是因為選票分散,讓民進黨有可乘之機,但有時候也出現藍營分裂,選票卻未分散的情況。以1998年馬英九參選台北市長為例,時任台北市長陳水扁以高市政滿意度爭取連任,新黨亦推出王建煊,但由於馬英九擁有高人氣,新黨選前即操作「棄王保馬」,令王建煊最終僅獲4萬多票,與1994年一役相距甚遠,但也成功拉下陳水扁。

不過即使選票未分散,也未必保證勝選。1996年11月21日發生了震驚台灣社會的「劉邦友血案」,造成8死1重傷,其中包括時任桃園縣長劉邦友,他也因而成為台灣地方自治史上第一位於任內遇害的縣市首長。1997年3月15日,桃園縣辦理縣長補選。

國民黨推出方力脩,新黨則推出賴來焜,民進黨則由大老許信良獨排眾議,力推呂秀蓮參選。儘管藍營分裂,但泛藍支持者仍多集中投給方力脩,然而由於劉邦友血案疑似涉及國民黨黑金政治內幕,造成藍營形象受損,呂秀蓮以領先方力脩11萬票取得勝利,讓民進黨當時執政的縣市總人口超過台灣總人口的一半。

自己人分裂就該敗?看馬英九當年怎麼打下陳水扁_img_3

圖/民進黨林智堅2014年雖遇前市長蔡仁堅布挑戰,結果卻瓜分走更多泛藍選民,最後仍由林智堅當選。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模式3:綠營分裂 選票分裂

林智堅戰蔡仁堅 反挖走泛藍選票

民進黨分裂,多數時候都還是能夠集中支持者選票,但選票分裂的情況也不是完全沒發生過。2014年新竹市長選舉,民進黨由林智堅爭取連任,國民黨則派出前市長許明財,然而民進黨籍前市長蔡仁堅亦堅持登記參選,雖然如預期瓜分部分泛綠選票,但結果卻瓜分走更多泛藍選民,最後仍由林智堅當選。

1997年南投縣長選舉,彭百顯和林宗男為爭取黨內縣長提名互不相讓,最後彭百顯脫黨參選,國民黨則派出許惠祐參選,罕見的形成真正的三強鼎立,最後三位主要候選人都拿下三成多選票,由彭百顯領先林宗男僅2000多票勝選。

自己人分裂就該敗?看馬英九當年怎麼打下陳水扁_img_4

圖/2000年總統大選,許信良與陳水扁爭取黨內提名,許信良脫黨參選,但民進黨支持者仍集中投給陳水扁,許信良只拿到7.9萬票慘敗。 

模式4:綠營分裂 選票集中

許信良參選總統 綠營仍投陳水扁

民進黨雖然也曾分裂過,但相較於國民黨,大部分的情況都能集中選票,像是2000年總統大選,許信良與陳水扁爭取黨內提名,最後許信良堅決脫黨參選,但民進黨支持者仍集中投給陳水扁,沒有撼動綠營基本盤,許信良則只拿到7.9萬票慘敗。

2005年台南市長選舉,民進黨提名許添財,台聯黨徵召錢林慧君參選,形成泛綠分裂,甚至選舉期間一度有前民進黨全國黨代表許正昌等172名民進黨員宣布退黨,支持錢林慧君,但許添財最後仍以14萬票擊敗錢林慧君,以及國民黨候選人。

不過如同國民黨,民進黨也發生過分裂後選票集中,但依然敗選的案例,如2001年台中市長選舉,民進黨進行台中市黨內初選民調,時任市長張溫鷹負於立法委員蔡明憲,未獲提名,最後脫黨參選,雖然泛綠支持者集中投票,但國民黨候選人胡志強還是以21萬票大勝。

自己人分裂就該敗?看馬英九當年怎麼打下陳水扁_img_5

圖/2010年高雄市長選舉,楊秋興脫黨參選,反取代黃昭順成為陳菊的主要對手,泛藍陣營出現「棄黃保楊」氣氛,終由陳菊取得最後勝利。

特殊模式:綠營分裂 反致藍營選票分裂

陳菊對楊秋興 藍營棄黃昭順

一般而言,分裂的陣營都相對不利,但也曾經罕見的發生綠營分裂,綠營分裂,卻讓藍營選票分裂的情況。2010年高雄市長選舉,當年直轄市高雄市與高雄縣合併為新直轄市,前高雄縣長楊秋興脫離民進黨,以無黨籍身份參選,對上民進黨提名的陳菊,反倒取代國民黨提名人黃昭順,成為陳菊的主要競爭對手,泛藍陣營甚至出現「棄黃保楊」的氣氛,終由陳菊取得最後的勝利。

對手分裂 不是勝選保證

參考各種分裂情況,以及棄保效應,黨內分裂未讓對手勝選。選戰仍取決於政黨的實力和基本盤,以及候選人本身有沒有足夠的政治魅力抵銷分裂效應,乃至於整個社會的氛圍,並不會因為分裂本身就決定選舉結果。(本文轉載自2018.5.17「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