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假日的午後3點,高雄前鎮區TOO(The Original One)早午餐烘焙餐廳前排滿人潮,為的是等待時下最夯的髒髒包出爐,每批300個,半小時不到就完售。
另一邊,大台北地區有17家店舖的連鎖麵包店一之軒,3月底才開賣髒髒包,四天下來熱賣超過一萬個。
從韓國流行,中國接棒,再落地台灣,髒髒包在明星、網紅相繼PO網、打卡下,形成一股熱銷旋風,光是台灣,推出髒髒包販售的麵包店就超過1200家。
但很多人不知道,髒髒包火紅的背後,首批研發、提供烘焙店配方、製作材料,助燃買氣的推手,正是台灣最大烘焙原料廠德麥。
其實,不只髒髒包,這幾年在烘焙領域引起話題的產品,包括大理石麵包、地瓜麵包與流淚土司等,都來自德麥之手。
德麥每年推10~20種新產品,強大的研發能力,讓德麥化身全台烘焙坊的虛擬研發大腦,與客戶緊密結合。德麥經營績效也反映在獲利成績,連續六年,每年都賺進一個以上股本,去年稅後淨利4.52億元也創下新高,EPS達13.4元。
自訂銷售模式 穩坐原料龍頭地位
德麥不僅是上櫃食品類股王,也是本次調查的獲利王前100名,五年平均EPS高達12.94元
「德麥想成為烘焙業的創新研發中心,」總經理吳文欽說,29年前,他從一張桌子、五樣產品開始創業,起先仰賴經銷商銷售,卻常為了幾元差價,面臨經銷商琵琶別抱的苦果。
他痛定思痛,自建「業務+烘焙師+物流」模式,從銷售、研發、配送一把抓,終於建立台灣最大烘焙原料廠地位,往來客戶包括85度C、哈肯舖、微熱山丘、阿默蛋糕等,逾6600多家客戶,遍及各大飯店、連鎖賣場、烘焙坊與零售商家,滲透率高達九成五,還能跨足大陸與東南亞市場,一年做出近37億元的銷售成績。
吳文欽分析,台灣連鎖烘焙坊不少,但經營10~20年的單點麵包店更多,不是每家店都有能力培養研發師傅。
為了提高客戶黏著度,他建立一支烘焙團隊,負責研發新產品,推廣給客戶;德麥還在全台設立七間烘焙教室,引進專業、流行的烘焙技術定期講習,為客戶創新時做好功課。
像2004年時,德麥把台南新化57號地瓜融入烘焙,首創各式地瓜麵包、地瓜土司、地瓜酥等新產品,後來更與台北市糕餅公會合作「地瓜祭」、舉辦烘焙比賽來推廣。當時知名店家順成麵包做出的地瓜麵包一度賣到缺貨,後來還掀起地瓜養生潮,一直延續到現在。
大陸毛利率提升 啟動第二成長支柱
採訪當天,德麥的烘焙師傅正專心研製一款新口味產品,用料包括德麥和日本四葉乳業獨家合作開發的四葉北海道十勝奶霜、海鹽等,從口味到包裝,一再反覆討論。
「跟客戶往來不只賣原料,而是賣一個銷售組合,」吳文欽透露德麥能年年維持三成五以上高毛利的祕訣。與競爭同業專注販售單品烘焙原料相較,德麥的銷售目錄中,有高達3000多種商品,吳文欽的原則是,不要一樣一樣賣,而是透過高度完成的商品,將原料用組合包的方式出售,相對能掌握毛利配比。
像是去年出現在很多麵包店架上的「鹽花卷」,組合包內容就包括拿破崙法國專用粉、酵母、上白糖與卡地亞動物性鮮奶油。而今年熱賣的髒髒包,銷售組合包就有丹麥麵團、卡士達餡、水果餡、巧克力粉、巧克力豆、巧克力醬等,不僅方便客戶一站式購足所需,也能在銷售主原料時,連同副原料一起賣出去。
吳文欽說,近十年來,很少單一麵包店舖,一天之內能將一樣產品販售超過200個。髒髒包在兩岸熱銷,帶動大陸市場巧克力相關原料賣到全面缺貨,工廠必須三班輪流生產因應,銷售成長10倍;台灣的巧克力原料單月銷售額也翻倍。
德麥總經理特助吳倩儂觀察,德麥能提供客戶近九成原料需求,加上有能力協助開發產品、行銷,一旦成為德麥客戶,幾乎都會長期往來。
台灣站穩市場後,德麥2014年併購無錫芝蘭雅,與荷蘭Zeelandia各持股50%,並以無錫為根據地,擴大經營大陸市場,作為營運第二成長支柱。
大陸布局因體質不穩,現在吳文欽坐鎮兩岸,每月有一半時間在大陸辦公室,從調整客戶結構到產品利潤組成,他將台灣經驗複製到對岸。
「經過兩年調整,現在大陸市場的毛利已經從30%提高到38%,」吳文欽說,目標五年後成為江浙滬地區最有競爭力的烘焙原物料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