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教育資源,經濟發揮

牟宗燦
user

牟宗燦

1996-07-15

瀏覽數 16,650+

教育資源,經濟發揮
 

本文出自 1996 / 8月號雜誌 競爭之變──異業競爭異業結盟

近來,國內教育政策的改革連番受到波折,如兩階段改良式大學聯招在大學校院長會議中決議延後辦理,教育部建議大學共同必修科目由大學校院長會議聯合訂定,也被大法官會議解釋違憲。事實上,這些都是長年來高等教育問題有待改革的冰山一角。

以往在威權體制下所制定的許多教育政策已不符合時代需要,隨著社會的民主開放,教育政策的改革似乎已跟不上社會的脈動,教育主政者對大幅、有魄力的改革受到多方掣肘顯得遲疑不決。值此社會普遍關注教育改革的關鍵時刻,確有必要對當前的教育體制做一番徹底的檢討。

李遠哲院長領導的教改會,過去兩年來提出許多有意義,具建設性的改革建議,可是對於教育資源的分配及有效使用似乎較少觸及,教育資源對教育的整體發展影響深遠,在此筆者擬提出數項有關國內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的經濟觀點與建議:

一、大學的經濟規模

「經濟規模」(emnomies of scale)是經濟學裡一個非常基本卻十分重要的觀念。一個企業體必須有一定的規模,才能發揮經濟效益。這個觀念也可以引伸到教育體系,一個大學應該具備一定的規模,才能發揮大學的效益。這個規模包括能涵蓋通識教育的學系及重點發展相關的系所,如此方能使教授有機會從事科際整合的研究與教學,學生有機會選修不同領域的課程,以培養出具有多元化、宏觀的胸襟,大學也才有充分的資源及能力回饋地方,促進地方發展。

幾年前,教育部為了增加高等教育學生人數,陸續成立了國立東華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高雄技術學院及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由於近幾年國家經費拮据,又適逢行政上實行人力精簡計畫,使得這些新成立的大學院校成長速度遲緩,軟硬體設施嚴重匱乏;新設學校就如同初生的嬰兒,需要適當的養分,才能成長發育為一個健康的成人。對於新設大學,成長已經十分吃力,更遑論減肥。因此政府實應基於「經濟規模」的考量,合理增加相關系所及學生人數,並給予適當的預算與人力支持,使這些大學能在短期內發展到一個大學的合理規模。

此外,數年前政府投注超過百億興建的中正大學,硬體建築幾乎都已完成,可是政府對於系所與學生人數的增加又嚴格管制,使得這些宏偉的建築擱置不用,這都是資源不當的使用。資源的合理擴增與有效調配使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過與不及或分配不當均非所宜。

二、大學生量的增加

四十年來,升學壓力似乎已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雖然受到各界不斷的批評與檢討,卻始終沒有根本解決的方法。最近大考中心提出兩階段考試的改良式方案,比起以往「一試定終身」的聯招方式的確有所改進,但是這畢竟是過渡時期的作法,而治本之道,必須是從供給面來提高大學的容量,才能有效減輕升學壓力。

與先進國家比較,我國大學生在同年齡層人口所占的比例仍然偏低。前述新設大學如果能於短期內有正常的發展,即可有效地增加大學生的數量,俟發展到適度的規模以後,再考慮增設新的綜合大學。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我國高等教育在高中與四年制大學之間,缺少一個調節性的環節,這個環節就是二年制的社區學院。筆者多年前曾建議政府廣設社區學院,使未考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能進入二年制社區學院學習新知識,藉由兩年的學習成績有機會進入四年制的大學。而目前因為沒有這種緩衝環節,考不取大學者都湧進補習班,將人生最寶貴的青春時光虛擲在模擬考或溫習已毫無興趣的考古題上面。

同時,面對當前師資培育多元化的趨勢,不論以經濟規模或系所發展來看,國立師範學院均面臨新的挑戰。解決之道,不妨訂出時間表,逐步將師範院校改制為小型的精緻大學、學院;或將師資的培育部分併入當地的綜合大學,成為教育學院,原校區則轉型為社區學院。

台灣地區幅員狹小,並非各縣市都需要設立大規模綜合性大學,然而基於平衡教育發展的理念,也不能忽視各地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在文教區學院之外,有必要針對地方的資源、特色與需求,設立小型精緻的大學,輔以上述師範院校所改制的精緻學院,對於提高大學人數,紓解聯考壓力將大有助益。三、大學人事與經費的鬆綁

筆者認為,理想的高等教育應該讓大一、大二的學生暫不選系,俟完成通識教育後,再依個人的性向、興趣與能力來決定主修的系所。但是在現行聯考制度下,上述的構想很難實現。依目前情況來看,短期解決之道是大幅增加學生人學後轉系的機會。欲達到此目標,大學人事和經費必須同步增加彈性。

這兩年,教育部所推動的「校務發展基金」,已經跨出了正確的一大步,但是要發揮經費使用的高度效率,則必須針對人事與會計方面的諸多限制,作大幅度的鬆綁。政府似可考慮歐美先進國家的作法,以學術需要訂定大學生受教育成本的公式,依此公式及學生人數分配預算至各大學,由各大學完全自主、負責地來運用,達成所承諾的教育目標。

此作法的優點在於學校當局有權也有責、以權責相符地作經費的運用。校內經費的分配以各系所所開課程及選課學生人數多寡為基本的考量,如此,經費使用的邊際效益會達到最高點,不像目前「四員一工」的僵化制度,「邊際」觀念無從發揮。倘若具備足夠的彈性,系所師資人數並非一定與該系主修的學生人數有絕對比例的關係,很可能一個很大的系,主修學生並不多,卻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提供通識課程或必修課程的角色。教師授課時數不足與超鐘點的情況可望大幅改善。

四、結語

近幾年來,國內政治、社會以前所未有的超快速度在變遷。在威權時代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甚或需要長時間醞釀方能實現的事,到今天很可能一刀之間就會改變。在這種快速變遷的過程中的確產生了一些不適應、不確定的感覺。可是由於國內教育的普及、資訊的發達,國民在政策制度的改革後,很快地能激發出成熟的特質,來接受新環境、新條件。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任何變革都要考慮「機會成本」,只要社會總體獲得的超過犧牲的,這個改革就值得嘗試。我們在改革的道路上並非一定要從起跑點開始,世界先進國家行之有年的一些制度與經驗,都值得參考,再衡量國情,凝聚社會共識,筆者堅信我們有能力把目前現有的教育資源發揮出更高的經濟效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