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一個叫「琳達問題」心理學實驗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8-04-17

瀏覽數 44,450+

一個叫「琳達問題」心理學實驗
 

在以色列時,阿莫斯和丹尼爾曾發現一些奇怪現象,只是一直沒深究這些現象所代表的意義。這回他們決定開始研究,就像過去那樣,他們仔細設計實驗,希望可以理解受試者在進行判斷時,他們的心智如何運作。

琳達今年三十一歲,單身,說話坦率直接,個性開朗,主修哲學。在學生時期,就非常關注歧視和社會正義,也參與反核遊行。

琳達這個角色的設定,是一位典型的女性主義者。丹尼爾和阿莫斯的問題是:以下何種情形較有可能?

1.琳達是小學老師

2.琳達在書店工作,有在上瑜伽課

3.琳達積極參與女性主義運動

4.琳達是社會工作者,具有精神病學專業背景

5.琳達是婦女選民聯盟的成員

6.琳達是銀行出納

7.琳達是保險業務員

8.琳達是銀行出納,平日積極參與婦女運動

受試者是丹尼爾任教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生。第一次實驗時,他將學生分成兩組,每一組學生分別看到關於琳達的四種描述,然後判斷這四種描述為真的機率。其中一組學生拿到的描述清單,有一項是「琳達是銀行出納」;另一組學生拿到的則是「琳達是銀行出納,平日積極參與婦女運動」。只有這兩項描述是真正重要的,但學生事先不知情。結果,拿到「琳達是銀行出納,積極參與婦女運動」這項描述的學生,判斷這描述為真的機率,高於另外一組判斷「琳達是銀行出納」。

這正是丹尼爾和阿莫斯需要的結果:人們用來判斷機率的經驗法則,通常會產生誤導。「琳達是銀行出納,平日積極參與婦女運動」的發生機率,並不會高於「琳達是銀行出納」。「琳達是銀行出納,平日積極參與婦女運動」包含在「琳達是銀行出納」之中。換句話說,「琳達是銀行出納」包括了「琳達是銀行出納,平日積極參與婦女運動」、「琳達是銀行出納,喜歡在塞爾維亞森林裸身散步」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琳達。其中一項描述,完全被包含在另一則描述中。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當邏輯被嵌入在故事中,人們會對邏輯視而不見。如果你先描述一位病得非常嚴重的老人,然後問別人:你認為老人會在一週內死亡,或是在一年內死亡?很多人都會告訴你:「會在一週內死亡。」他們的心智被鎖牢在老人「即將死亡」的故事描述中,讓他們忽略了邏輯。阿莫斯另外設計了一個有趣的情境。他問人們:明年最可能發生的是何種情況:(A)一場水災導致一千名美國人死亡;(B)加州發生大地震引發洪水,導致一千名美國人溺斃。通常,人們會選擇B。

導致人們判斷出錯的原因,源自丹尼爾和阿莫斯所稱的「代表性」,也就是人們會判斷標的物相較於他們心中理想典範的相似性程度。

阿莫斯不想就此打住。他將琳達的所有描述清單拿給好幾組人進行測試,請他們分別針對每一項描述來判斷發生機率。他想知道,當人們選定「琳達是銀行出納,平日積極參與婦女運動」時,是否也同樣認為這則描述為真的機率高過「琳達是銀行出納」。他想要證明的是,人們就是會犯這麼明顯的錯誤。「阿莫斯熱中做這種事,」丹尼爾說:「為了贏得辯論,你會希望人們真的犯錯。」

對這個新研究計畫,還有對阿莫斯,丹尼爾的心情很複雜。打從離開以色列以來,他們就像被洪流沖往兩個不同的方向,再也難以回頭。阿莫斯被邏輯吸引,而丹尼爾投入心理學。不同於阿莫斯,丹尼爾對於證明人類非理性沒太大興趣,他對決策理論的興趣僅止於他所提供的心理學洞見。丹尼爾後來說:「我們究竟是在研究心理學,還是決策理論?」丹尼爾希望回歸到心理學。

於是,丹尼爾帶著沉重的心情,將這個後來被稱為「琳達問題」的問卷交給了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某班學生再進行測試。「總共有十二個人,十二個人全都中計。」他說。「我記得當時很吃驚,趕緊用我祕書的電話打給阿莫斯。」後來他們又繼續進行了好幾次實驗,設計不同的情境,針對上百名受試者進行測試。「我們只是想要知道這個現象的極限。」丹尼爾說。

接著,他們決定干擾受試者的邏輯,看看會如何。他們給每位受試者一模一樣的琳達描述,然後要求受試者回答:這兩種可能性當中,哪一種發生機率較高?

(A)琳達是銀行出納

(B)琳達是銀行出納,平日積極參與女性主義運動

仍有高達八五%的人認為B選項的發生機率較高。琳達問題就好比是有兩個圓圈的「范氏圖」(Venn diagram),其中一個圓圈完全被包在另一個圓圈之內。但是人們完全看不出來這一點,丹尼爾對此感到震驚,人類的心智運作真的非常頑固。丹尼爾請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到會議室,向他們解釋所犯的錯誤。「你們知道自己違反了基本的邏輯法則嗎?」他問。「那又怎樣?」後排一位年輕的女學生大聲說,「你不過是在問我的意見而已!」

阿莫斯和丹尼爾繼續用不同方式測試琳達問題。他們把問題交給曾接受過邏輯及統計訓練的研究生進行測試,還找了一群醫生。結果有非常多醫生也犯了和研究生一樣的錯誤。「多數參與者都感到驚訝,不相信自己竟然會犯下這種錯。」阿莫斯和丹尼爾寫道:「合取謬誤(conjuction fallacy)很容易發現,所以當知道自己做出錯誤選擇,很多人都會想:我怎麼先前沒想到呢?」

一個叫「琳達問題」心理學實驗_img_1

本文節錄自:《橡皮擦計畫:兩位天才心理學家,一段改變世界的情誼》一書,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著,吳凱琳譯,早安財經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