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向度的藝術不若三維向度的那般動態。早在古希臘和羅馬時代,藝術家們便發展出能夠做到三維立體幻覺效果的小花招,例如在二維的平面或空牆上畫上假窗戶或假門,利用當時還不存在的透視畫法來愚弄視覺。到了裝飾大行其道的巴洛克時期,所謂的「錯視法(trompe l’oeil或fooling the eye)」成了一種大開感官知覺玩笑的形式。有些搞笑藝術家甚至會把真實模樣的蒼蠅畫在嚴肅正經的畫作上。
一八七六年噴畫法(airbrush)的發明讓平面設計師的技巧更上一層樓。這些技巧原本用於修整照片與局部打亮,但商業藝術家們因此發現他們可以製造出足以迷惑一般觀眾、更加如真似幻的圖畫,吸引觀眾對於所描繪的商品或概念加以注目。
大尺寸的錯視圖畫絕對可以吸引觀眾一看再看,並且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是倫敦設計師艾倫・弗萊契爾(Alan Fletcher)一九六二年設計的公車車體廣告所希望達到的目的。這個廣告展示了六名乘客坐在「倍耐力便鞋(Pirelli Slippers)」字樣的下半部模樣,而這行文字就排列在倫敦雙層巴士真正的車窗下方。從街上看,巴士裡的人彷彿真的就坐在這些字母上。這個互動式的幻象讓人覺得既驚奇又好笑──而且想不注意也難。
身為第一位如此巧妙利用公車車體並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設計師,弗萊契爾獲得相當大的成功。廣告上路之後,這項大膽的概念受到觀眾喜愛的程度立刻擴散開來(很像是今天的病毒式傳播),巴士乘客們紛紛想要坐在招牌上方的靠窗座位。假使一九六二年就有Instagram的話,這項廣告活動肯定會製造出大量的照片!「錯視法」的巧妙無窮,它總是能博得毫無心理準備的觀眾會心一笑。
(首圖圖說:艾倫・弗萊契爾,一九六二年 倍耐力便鞋車體廣告)
本文節錄自:《平面設計有這50個好點子就通了!》一書,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蓋兒・安德森(Gail Anderson)著,林育如譯,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