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中國經濟的未來路線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8-04-12

瀏覽數 15,600+

中國經濟的未來路線
 

以上的分析說明了我的信念,就像我在上一章所描述中國的經濟來到了十字路口:改革陷入僵局(事實上,自從三中全會以來從未真正起飛過),相對於過去的成長,經濟是停滯的。這讓我可以下結論,在下一個十年中國的經濟將會有四條可能的路線。

硬威權主義—有限改革,相對停滯

第一種情況也就是目前的情況,就是持續強硬的(政治)威權主義和相對的(經濟)停滯。裴敏欣巧妙的描述這種情況,叫「綁手綁腳的轉型[58] 」。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國的經濟將持續以每年百分之三到五的方式成長,有些三中全會的改革方案將會執行,但是大部份的計劃都不會執行。許多的結構性不平衡和長期性的弊病,譬如債務,應該會繼續阻礙經濟發展。舊有發展模式當中的固定資產投資,會因維持成長與就業而必須持續進行。創新只會是部份的成功,因此無法讓中國從根本改變外銷組合。在政府部門中的既得利益者會重申他們的立場,而與轉型到一個比較市場導向的經濟妥協。相對的停滯將會蔓

延,經濟無法從舊有成長模式轉變到新成長模式。由於國家部門的高額投資與寬鬆的信貸政策,雖然已可能隨著成長停滯而往下調整,但成長率甚至還會保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國將會像大部份的開發中經濟體那樣陷在「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但這並不是說,處於目前的(相對)停滯狀態就不是一種可以在未來存活的路線。事實上也有可能存活。要記得,沿襲舊有路線是最簡單的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模式。雖然這種作法可行,但我的猜想是,停滯將會像癌細胞般擴散,造成進一步的崩壞,導致長期衰退。這種經濟無法保持在具有活力狀況下的綁手綁腳轉型,將會導致下跌與滑落。成長率可能下跌至每年百分之一到二,所有以上所描述的現存問題都將持續糾纏並進一步惡化,實質上等同於放棄三中全會的改革方案。上述情節,可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日本式停滯」。有些分析家稱此為「硬著陸[59]」,我則認為是「漸進式崩壞[60]」。這種情況將嚴厲檢驗黨以政績為基石的合法存在性,若與其他弊病一起困擾黨國體制的話(詳見本書三、四章),最終可能會摧毀中國共產黨政權。

新極權主義—回到從前,必定失敗

第二種情況,政府與黨的領導人決定,由於採取市場導向的改革無效或不符期待,所以他們選擇一種完全不同、有較大中央集權與控制的路線。這個選項的重點是,要強化政府以及所有政府部門,全面掌控日常生活的所有層面。三中全會文件中所談到的一切改革都將被擱置。這對於在以往被邊緣化的國有企業,和超過三十年來被冷落一旁、希望恢復社會主義中國的左翼領導人而言,就像是天籟之音。在政治上將更形緊繃與壓制,強硬的威權體制進一步回復到極權主義型態,重啟高壓政治與強化的控制。由一個遍佈各處的國家安全機構加強執行社會與意識形態的順服。至於經濟方面,私有化將讓路給重生的國營化,和由政府主導的集體化。國防工業集團將成為最受青睞的經濟部門;勞動力市場將受到嚴厲控制。民族主義飆升,激進狂熱的路線將可能會引發與日本或其他周邊國家的衝突。

雖然中國不無可能走回頭路,但我判斷是不可行的。因為私部門經濟已經有了巨幅的成長並取得主導地位,而且中國人民已經享有相當程度的自由。再者,極權式的經濟沒有效率。雖然難以想像,但也有可能再次回到天安門事件之後的一九八九到九二年間,稍微不那麼極權的「毛澤東式中國緊縮」情況。今天,習近平所擁有和運使的權力,是毛澤東之後還沒有任何一位獨裁領導人所擁有過的,從一些他施政的作風來看,似乎已經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但我認為,重回過去的路線必定會失敗。

軟威權主義─部分改革,成長有限

第三種情況,中國採取另一種方式上路。中國共產黨不會採取強硬威權主義路線而導致相對停滯和漫長衰退;反而決定轉向軟性的威權模式,並執行三中全會的改革(但不是所有的改革)以成功突破現況。一個更開放的政體有助於刺激創新、改善政府治理、緩解社會的緊張情勢,以及更全面的市場化並提高經濟的競爭力。由於開放提高了生產力,能夠解決並移除來自強硬威權路線所產生的許多瓶頸;而也如同J曲線所預測的,越開放就越穩定。轉向軟性威權主義和更自由的政策,將使國家與社會更有助於經濟的正面發展。但最終若要完全脫離中等收入陷阱,變成一個完全成熟的現代化經濟體,則需要更全面的民主化。軟威權主義,就可能是第四種場景的催生者了。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半民主─改革成功,轉型升級

假如中國擁抱新加坡式的民主,那麼從舊到新的成長與發展過程,將可達成轉型所需要的「質變」。在此情況下,中國可以透過創新的方式脫離中等收入陷阱;解決懸而未決的債務問題,修補金融體系;為整體經濟注入更大的競爭與市場力量;成功推動政府的城鎮化計劃,解決戶口的兩難;擴大服務業和家庭消費;有效打擊貪腐;加強生態環境的維護;完全開發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稟賦;最終成為一個創新社會,並達成其他許多在三中全會及世界銀行與國務院的︽中國二○三○︾報告中所揭示的目標。這將遠超過軟著陸的情境,直接邁向改革成功。

展望:執政當局的迷思與迷失

如果沒有明顯的政治鬆綁與自由化,就無法達成經濟上的成功。簡單說,許多夢寐以求的改革都需要政府對社會全面鬆綁,特別是在有關創新方面,金融體系改革亦然。若沒有更大、更全面的經濟、商業與政治的透明化,所謂的「市場導向改革」就會流產,而且潛藏的因素也會繼續扭曲經濟的正常運作。

換言之,中國經濟的前途,問題在政治。執政當局必須要作出最根本的決定,移轉權力並大幅減少黨國體制在人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黨的領導人決定這麼做,採用第三或第四種路線,他們將可能改革成功,也有助於他們繼續掌握權力,並帶領中國進入下一個三十年的成長與發展的高峰。但相反的,如果他們不這麼做,經濟就會逐步停滯,社會衝突加劇,從而影響到執政當局的穩定。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階層是否會作出如此艱難的選擇,透過鬆綁而不是更加緊縛,來決定他們的集體生存以及國家整體的未來發展?在第四章會進一步討論這個難題,但我的直覺分析是:不會!黨的領導人對於採取必要決定而放棄相當程度的權力,深感不安;況且繼續採取控制與打壓,還可以保有權力。因此隨著時間的推進,這個黨國體制將會更形萎縮、腐敗,甚至沒落。

中國經濟的未來路線_img_1

本文節錄自:《中國的未來》一書,沈大偉(David Shambaugh)著,侯英豪譯,好優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