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第一所體制外的森林小學成立,強調尊重、啟發的教育方式,而非體罰、填鴨的權威式教育,這種與傳統教育截然不同的新觀念,直接挑戰舊權威,為一向平靜保守的教育界,掀起改革的風潮。近幾年來,愈來愈多的人意識到,教育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一些學校在主事者領導下,自覺地突破重重官僚體系,在校園內推行新的理念與做法。教育主管單位也開始正視體制下所產生的問題,兩年前教育部首度試辦大學入學推薦甄試,開啟了教育的改革工程。
今年初,台北市教育局向外界說明「高中多元化入學方式」,高中聯考全省也將增加十九所新「綜合高中」,打破原有課程對普通學科及職業類的分化。全國高中在兩年內,將從目前的二0一所,到達二一二所以上。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卓英豪強調,變革是為了協助學生發展個人的潛能,讓學校有更大的彈性,改進的方式要從入學方式及增加高中類型兩個方向著手。一方面在現行聯考制度之下,增加保送及推薦甄試人學;另一方面,除了新增的綜合高中,還有六年制完全中學和培育特殊人才的單科高中。
教育改革的第一步
一位高中校長表示,面對社會快速變遷,教育政策的反應往往太慢。教育制度的修正,反映出高中要從以往被視為國中和大學之間的「橋梁教育」,轉化為針對學生個人的「適性教育」。而早在教育行政機關做出變革之前,有一些學校已「等不及」,先一步做內部改造。
成立八年的台北市立內湖高中,在家長和老師的「疑慮」下,還是堅持學生應該「每天念點書、玩點活動」。台中市私立曉明女中,從民國七十三年開始在全校推行「倫理教育」,幫助學生在追求課業成就之餘,更了解自己、他人,與社會的關係。
自稱「絕對」是以升學為目標的省立桃園武陵高中,在重視美術教育的努力下,竟然培育出全國大學美術科系的榜首。台北市私立開平高中,為了引導學生的情緒發展,率先推動師生的「EQ」教育(情緒商數)。
位於新竹科學園區,一向得天獨厚的國立實驗中學,在開放、啟發的教育方式下,養成學生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即使在三民主義課堂上討論問題時,也將這種追根究柢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些學校的共同特色是,不再以智育為唯一目標,將重點放在對「人」的尊重及培養健全的個人。除了知識的傳授,更重視人際關係和愉快的身心,和教育部目前所提倡的「適性教育」似乎不謀而和。
對於新的教育方式,儘管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但是一位校長感慨地表示,學生成長是不能等的,教育者不能再用過時的觀念和方法,去教孩子面對一個新的時代。大多數的教育工作者都贊同教育應該改革,然而就如同悖敘工商校長李繼來所言,這些改變給了資質好的學生更多選擇的空間,但對於早就飽受挫折的學生而言,他們仍然是被疏忽的一群。
在一些有心的教育者及主管單位的推動之下,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已經展開。而如何為所有學生都開啟一扇面對未來的窗,該是教育決策者及教育工作者下一步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