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覺得自己很「另類」。既不是都市以住宅、交通、教育等不足為訴求的消費運動,也非地方以反公害、反迫遷為主軸的社會抗爭運動,而是以生活在台中清水小鎮的中產階級為主體,為小鎮牽引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會合的一群人。
四年前,他們成立古典音樂協會,只是單純地想讓小鎮也可聆賞音樂會。去年,他們成立牛罵頭(清水古稱)文化協進會,風風光光辦了清水有史以來第一場藝文季,吸引了兩萬多人。現在,他們凝聚焦點,開始進入用音樂造鎮的實踐階段。
今年七月,兼具西洋古典音樂、台灣歌謠、拉丁民族樂風的牛罵頭音樂節即將上場,「我們要把它作成傳統,等累積聲望後,希望清水變成全國性的音樂小鎮。」協進會理事長胡淑賢用清亮而快速的聲音說。
作出小鎮特色
十七年前到清水高中任教的胡淑賢,最早是從學校學生切入,成立古典音樂社,培養了一群愛好古典音樂的學生。「清水沒有胡老師,這些意念、行動不會那麼快出來。」協進會前任總幹事饒大經,也曾是胡淑賢的學生,他說:「她像個磁鐵,把所有的人都吸在一起。」
當年那批學生返鄉,成了胡淑賢的種子部隊。一個吸一個,人力對牛罵頭似乎不是問題。
在清水開設CD音樂行、現任古典音樂協會總幹事的吳長琨,是胡淑賢口中的企畫書高手,去年的藝文季贏得鎮長支持,就是他的戰果。現任協進會總幹事蔡紹彬則是植物專家,他用了三年時間,在去年完成清水十一所小學校園植物的調查報告。饒大經則是在英國拿到景觀碩士,去年從英國回到清水小鎮。
胡淑賢另外還有一批二十一歲的青年部隊,則是從弱勢族群切入,去作沙鹿社區。「作社區運動,到最後都要專業化。」胡淑賢體認。胡淑賢說,他們像文化游擊隊,「組合、打散、組合、打散。」別個團體人力不足而無後繼之力,她卻自信地說,只要把地方人脈搞得很清楚,不需要養人員。協進會幾個核心成員,都是各體系的領導者,去年他們一開始作社區,「一年內就做了新港基金會七、八年做的事。」
去年協進會做了大甲溪南岸春季水鳥調查、古蹟巡禮、建築景觀調查。而在藝文季熱鬧的音樂、戲劇、美術、陶藝、攝影等文化饗宴之後,協進會希望依清水性格較強烈的一面,打造老鎮新風貌。
牛罵頭七月的音樂節,打算在台中縣唯一的音樂小學--清水國小舉辦。校長楊正雄的平民音樂教育--音樂館平日就向社區開放、堅持才藝表演不是富家子弟專利等,為推動音樂造鎮,「開啟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橋梁。」胡淑賢認為。
她更指出,民國九年清水教會就有音樂會;清水有還有師範音樂教育師資作支持,很有機會作出像西方文化小鄉鎮的特色。
先了解,再影響
多年前,胡淑賢就曾建議,清水應該省下建醮十天(七億元)的錢,去作音樂、美術、體育館,剩下的去養穌寡孤獨,小鎮就可以成為福利國。
起步不久的協進會,贏得許多掌聲,也牽起一些噓聲。一位外縣的地方工作者形容,牛罵頭作的是「中產階級的休閒娛樂」。
四十一歲的胡淑賢,儘管善於結合資源,也感到在鄉鎮作社區運動,「要翻這個結構較難,許多人全部牽在一起,而我是外人。」父親是浙江人的胡淑賢,到清水之前住在台北。「剛開始作得很快,因為從文化切入,大家很陌生,但慢慢會被包圍。」胡淑賢隱約感覺。
她自喻為過渡型人物,牛罵頭的再出發,也許要在她的學生手裡開始。
「不需要很悲情。」理論基礎極佳的饒大經認為:「既得利益者都在觀望,要讓他們了解,我們是無私的,為地方的。」
他舉例說,去年他們向鎮裡大戶人家收集清水老照片,很多人都推托說已失傳。等到老照片印成冊後,卻開始有人陸陸續續來說,家裡還有一整本,問他們還要不要。
牛罵頭今年除了音樂節之外,決定沈潛下來,轉向做文件收集整理的工作。
蔡紹彬已完成清水第一街田野調查;饒大經則計畫用一年時間,以影像整理清水的景觀、建築、聚落。他甚至打算作清水所有寺廟調查。原本牛罵頭並不願介入廟宇活動,現在他也打算跟寺廟結合辦活動。
「不必一下子就解決所有抽象問題,先去了解這些山頭,長期再去影響。」饒大經認為:「台灣也不是一天變成這樣的。」
胡淑賢自己也說,只要人在,體系就不會潰爛得那麼快。牛罵頭,也許正是要扮演防腐劑的角色。
(許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