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北景美女中教師彭如婉:學科知識和生活緊密相扣

未來教育 臺灣100

未來Family
user

未來Family

2018-03-08

瀏覽數 13,800+

台北景美女中教師彭如婉:學科知識和生活緊密相扣
 

台灣未來教育該怎麼走?什麼才是「對的」?太多的人在摸索新路:創新的教學模式、發展新的教案、嫁接新的資源、使用新的工具、嘗試新的運作。

即將上路的12年國教新課綱,精神與相關配套與世界同步,都強調素養導向的課程。不僅要讓孩子學到知識,更要具備良好的態度及能力,成為終身學習者。

這條摸索台灣教育新樣貌的路上,由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主辦、《未來Family》媒體協辦的大規模教育計畫「未來教育 臺灣100」徵選活動,是其中的努力之一。

《未來Family》在2017年6月號報導了21個創新樣貌,做為示範。本期則擴大與深入,報導脫穎而出的台灣100個來自熱血教師、理念校長、體制內外學校、社會企業及公私立機構、深具影響力的創新教育個案,並歸納出6大重要的新教育面向。

面對快速變化、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各國紛紛投入教改工程,在摸索中奮力向前,擘劃著未來教育的藍圖。

景美女中老師彭如婉讓學生透過實際的經歷與訪查,具體感受社會學科基礎知識的內容運用,並設計「發現問題」及試圖「解決問題」為導向的主題,讓學生逐步建立社會學的基本素養。

台北市景美女中公民與社會科老師彭如婉從多年教學經驗發現,學生在學習社會學科時,礙於課堂上的進度壓力,沒有足夠時間討論,又缺乏相關生活經驗,時常覺得有距離。因此彭如婉開設相關的多元選修課程,借助一個個主題課程,把學科知識和生活緊密扣在一起。

彭如婉的課程安排從高一開始,有完整兩年,主軸跟著課程學科走。例如高二上談法律,高二下就是經濟學。課程設計期望藉由真實情境,讓孩子進到角色裡,感受到現實生活和基本學科知識的關聯。

透過「有感」讓社會議題浮現

第一學期課程開始,彭如婉給學生第一個問題:「是誰的孩子?」看似簡單的題目,在學生參訪完關愛之家後,發現問題並不如想像中單純,「如果有重病的孩子,超出家庭負荷要怎麼辦?當一個家庭被拖垮,還只是家庭的問題嗎?」

學生開始有了不同的思考,並且繼續往下延伸:為什麼不生小孩?少子化有什麼影響?很快就可以具體進入社會學科知識。學生也可以藉由過程知道,社會科學就是針對社會現象和問題所整理出來的。

由於考試切入點太單向,學生面對某些價值觀時往往很天真,覺得「理所當然應該怎樣」,因此,彭如婉的課程設計著重讓學生從「了解」開始,透過理解他人,明白為什麼會有不同意見。例如探討同性婚姻,每位學生都必須輪流站在正、反不同立場辯護,利用角色互換知道別人在想什麼,以及為什麼切入點不一樣。

彭如婉一步步帶領孩子建立社會學思考,她強調,雖然學生想法未必成熟,但對別人處境有感,討論才會誠懇,真實反應心理感受,而不是流於口才之爭。

讓枯燥的經濟學活起來

為了打破學生「經濟學艱澀枯燥」的印象,彭如婉設計「B2C的探險之旅」時,其中一環就是要學生實際走訪傳統市場。實際走訪後,學生從「室內和戶外攤販的菜價差很多」,聯想到影響供給和價格的因素,就會明白,課本上難懂的供需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運作。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課程正值毒蛋事件,孩子走訪市場後,驚訝的發現蛋價並沒有滑落,攤商口中說的情況和新聞報導的似乎不一樣,進而發現,「學科知識如此,但實際運作各有巧妙」。

除了事前老師協助擬定問題,引導學生要觀察什麼,學生也會主動觀察到其他現象,發現問題,探究、思考,像是受到國際貿易影響,讓香蕉價格飆升。

創造情境給予學習動力

「這堂課的內容不輕鬆,但學生並沒有退卻,」彭如婉觀察,「孩子並非大家口中的草莓族,重點在於課程有沒有引發興趣,一旦勾起學習動力,學生其實非常願意參與。」

經過課程洗禮,學生看事情的切入點變多元,提高了社會性,主動性也明顯增加,對議題比較勇於表達,陳述意見時,內容也更為深刻。

│創新之處│

—透過實際的經歷與訪查,讓學生具體感受到社會學科基礎知識內容運用,並設計「發現問題」及試圖「解決問題」為導向的主題,讓學生逐步建立社會學的基本素養。

—例如,要了解「全球化」這個議題,彭如婉設計「小蝦米遇見大鯨魚」主題,用學生熟悉的IKEA和文山區在地知名的甜點「貓茶町」兩個案例,從各種面向思索全球化的議題,學習觀察別人和自己條件的不同、套用的可能,以及如果你是「貓茶町」經營者,會不會想加入全球化行列等。

│主要效益│

—讓原來課本上的學科知識和生活連結,促使學生願意主動思考,且有更進一步探究各項社會議題的動力,進而轉化為具體行動,例如協助育幼院募集所需物資等。

—學生被激發出動力後,更擴散到課程外,轉化成具體行動。例如學生參訪育幼院後發現,育幼院需要的是消耗性文具,而非很多人捐助的棉被,因此利用假期,自發性募集物資,送往所需社福機構。彭如婉強調:「透過實際體驗,看見別人真正需要,而非一廂情願以為,這都是很重要且寶貴的社會學科學習。」

│影響力│

—「B2C的探險之旅」獲得107年「台北市第18屆中小學及幼兒園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創新教學活動設計類優等。「小蝦米遇見大鯨魚」專案曾在景美女中的「讀報獨報教師社群」分享與討論。

延伸閱讀:



1. 吳鳳:學英文不用急!引發孩子的興趣才能事半功倍!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0784

2. 越是不安的人 越容易生氣 請給孩子必要的安全感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0916

3. 女人 請不要因為省錢而省掉自己的幸福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0899

4. 為什麼台灣人不太喜歡舉手發問?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0887

5. 捨不得用不是節省,是對生活品質的浪費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0892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