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安樂死,死不安

臧聲遠
user

臧聲遠

1996-05-15

瀏覽數 32,550+

安樂死,死不安
 

本文出自 1996 / 6月號雜誌 第120期遠見雜誌

正如外界預料,被控利用一氧化碳協助病患自殺的凱沃基安醫生(J. Kevorkian),三月八日被美國密西根州陪審團判處無罪。幾乎成為安樂死同義詞的凱沃基安,聆訊後用一貫的堅決口吻說:「這不是我個人的勝利,而是美國人權的勝利。沒有任何法律能判決悲憫有罪。」

凱沃基安自一九九0年發明「自殺機器」至今,已協助二十七名病患結束生命,博得「死亡醫生」之稱。他雖然屢次被起訴,行醫執照也被吊銷,但年近古稀、白髮清瞿的凱沃基安,不惜豁出個人安危,與法律周旋到底。他使安樂死打入主流政治議題,受他的影響,美國陸續有許多州舉行公民投票,決定是否讓醫生協助自殺合法化。

安樂死和墮胎一樣,關係到生命自決權。自從墮胎合法化後,安樂死就成為美國國內新興的人權戰場,許多反墮胎團體紛紛把砲口轉向它。

安樂死的洪流

多項民意測驗顯示,近年美國民眾贊成安樂死合法化的比例,已經突破六成。這與人口結構高齡化、醫療費用高漲、愛滋病及老年痢呆症患者激增都有關係。而醫學進步,使垂死的時間及其痛苦大為延長,也造成許多人寧可求得好死,不願賴活。

在病患的需要壓力下,法律禁歸禁,醫生做歸做。二千五百年前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提斯定下的醫師誓約:「不得提供致死藥物給任何病患」,已抵擋不住這股時代潮流。

大多數美國醫生已能接受「消極的」安樂死,亦即拔掉人工維生設備,讓病患自然死亡。而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最近對奧勒岡州所作的抽樣調查,更有七%的醫師承認做過「積極」的安樂死,私下開藥方供病患自殺。

凱沃基安與這些人不同的是,他是第一個敢公開挑戰法律禁令的醫生。

一九九0年,凱沃基安利用跳蚤市場買來的二手零件,拼湊出使他聲名大噪的「殺人機器」(見圖)。

這部小巧的機器,由三個點滴瓶和定時器組成。第一個點滴瓶裝生理食鹽水,作為注射的稀釋液。第二個點滴瓶裝麻醉用的硫噴妥鈉,有一個紅色開關,由病患親手開啟。待病患陷入昏迷後,定時器會自動啟動第三個點滴瓶,注人氫化鉀,使心臟停止跳動。短短幾分鐘內,病患便可毫無痛苦地離開人世。

第一位登門求助者,是五十四歲的高中教師文德金女士。

艾德金一直是個熱愛生命、享受生活的人。生龍活虎的她喜好登山、玩滑翔翼,長笛更是拿手。然而,中年以後,她發現自己愈來愈記不得長笛曲譜,檢查後才曉得罹患無藥可醫的阿茲海默症。

決心不讓痴呆症「一層層剝掉」的艾德金,透過廣告找到當時窮途潦倒的凱沃基安。為了避免被房東攆走,凱沃基安在他的老爺貨車上,克難完成安樂死。

密西根州政府旋即吊銷他的執照,讓他無法買到殺人機器所需的硫噴妥鈉,而後以謀殺的重罪,將他移送法辦。

然而,殺人機器在設計上,刻意交由病患自己按下致命的開關,因此凱沃基安的謀殺罪名無法成立,只能算是「協助自殺」。既然自殺無罪,協助自殺當然更無罪。

密西根州議會亡羊補牢,緊急通過一道為凱沃基安個人量身制訂的臨時法令,明文規定協助自殺者要坐四年牢。密西根最高法院也祭出英國殖民時代的不成文法,裁定協助自殺行為觸犯重罪。

凱沃基安對法律視若無睹。他改用一氧化碳當毒劑,繼續我行我素,甚至每次作完安樂死,立刻「囂張」地召開記者會,或接受脫口秀節目訪問而陪審團也一再判他無罪開釋。

被「處死」的病人

凱沃基安儼然以死亡教主自居,四處傳播安樂死的福音。在許多難忍疼痛噬嚙的重病患者心目中,他可比耶穌基督,為解救世人苦難,不惜自己釘上法律的十字架。有些求死意志不堅的病患,受他感召或洗腦後,竟也播然甘願為安樂死的聖戰殉教。批評者指他有鼓勵自殺之嫌。

一般認為,安樂死縱使合法化,嚴格的把關程序仍不可少。例如要有兩位以上專業醫師背書,證明病患活不過半年,以免執行安樂死的人基於本身利益,浮濫協助自殺。

然而,凱沃基安卻單憑個人自由心證,他經手的個案,大部分都末達安樂死的門檻。

例如艾德金女士的阿茲海默症,尚屬早期輕微階段;自殺前幾天,她還在網球比賽中打敗她的兒子。另一位女士,抱怨骨盆劇痛,但解剖報告發現她身體無恙,純粹是心理作祟。

凱沃基安甚至不無擅自「處死」病人之嫌。

某個反墮胎團體,長期不動聲色收集凱沃基安扔掉的垃圾,想找出對他不利的證據,結果由一份作廢的文件中赫然發現,某位病人在安樂死進行到一半時,要求凱沃基安停手,他竟不予理會,逕讓病人送命。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美國醫師協會譴責他為安樂死運動立下最壞的榜樣,安樂死團體也紛紛跟他劃清界限。華盛頓州原本可望開放安樂死合法化,卻受他之累,在公投中飲恨被否決。

隨著凱沃基安生平事蹟逐漸曝光,人們赫然發現,他的人道悲憫外衣下,包藏的竟是冷血變態的嗜死癖。奉他為安樂死運動象徵,無異是一大諷刺。

凱沃基安從小目睹親人早逝,使他對死亡既畏怖,又好奇。他一頭栽進病理學的領域,醉心研究死亡。

在醫學院師長眼中,凱沃基安堪稱天才。但令人費解的是,他經常喜歡背著相機,出人重病病房,拍攝臨終者的眼睛。凱沃基安後來解釋,他是想從瞳孔的變化,捕捉生命現象消失的剎那。

死亡教士其來有自

執業後,凱沃基安開始對早期法國及納粹德國留下的活體實驗紀錄產生興趣。他投稿給醫學期刊,大力鼓吹利用死刑犯來試驗有爭議的藥物或手術。尤其死囚「原封不動,活生生的大腦」,是探索犯罪心理的絕佳材料,不可暴殄天物。

在一篇報告中,凱沃基安興致勃勃描述,十九世紀法國醫生如何守候在斷頭台下,忙不迭拾起死囚落地的腦袋,詰問是否還有聽覺。另一篇報告中,他則轉述納粹軍醫如何把集中營的猶太人推人冰水,觀察人體凍僵的速度。他的結論是;這類實驗不能說對人類沒有貢獻。

一九五八年,不甘紙上談兵的凱沃基安,果真說服一名死刑犯接受人體實驗。這件消息被他服務的醫院知悉後,立刻將他開革。

越戰轉熾時,曾在韓戰期間擔任軍醫的他,認為大顯身手的機會來了。他從二次大戰蘇聯紅軍的戰地紀錄中發現,蘇聯軍醫為解決血荒,曾經把剛陣亡者的血液輸給傷兵。凱沃基安如法炮製,未料把肝炎病毒傳染給接受死人血液的實驗對象,他也難逃被醫院革職的命運。

一九八五年,凱沃基安搬回密西根州。他一文不名,唯賴社會救濟金與罐頭度日。人生的落拓,使他滿腹憤世嫉俗,思想益趨極端。

凱沃基安對活體實驗仍不死心。死囚已提不起他的興趣,他開始動安樂死的腦筋。在一份藉藉無名的德國醫學期刊上,他主張舉凡腦死者、植物人及精神病患,都可作為人體實驗對象,然後給予安樂死。「我敢大膽說,這些實驗結果,必可推翻現今所有醫學其理。」凱沃基安彷彿從安樂死中,瞥見自己反敗為勝的最後寄託。

他迫不及待接洽全美最大的安樂死團體「長青樹協會」,提出合作開設自殺診所的構想,遭到回絕。正在山窮水盡之際,該會會員艾德金女士找上門。一夕之間,凱沃基安戲劇般暴得大名。

人生種種挫辱,使凱沃基安種下強烈的被迫害情結,和敵視體制的心理。成名後的他,就像小說中的基度山伯爵,充滿報復念頭。他故意把安樂死病患屍體,載到法醫家後院或醫院門口,羞辱司法及醫療體系。他還表明,縱使安樂死合法化,他也無意遵照這些程序。

誰被犧牲了?

無論行為是否可取,凱沃基安無疑喚醒美國大眾對死亡權問題的重視。

贊成者認為,安樂死早就是既存事實。與其聽任病患求助不合格的醫生,或醫生對上門者來者不拒,不如逕予合法化,以納入管理。

但反對者憂心,一旦敞開合法化的大門,恐怕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後果難以收拾。

想當初,墮胎剛合法化的時候,非遭到強暴及亂倫不得適用,限制何嘗不嚴,如今卻滿街氾濫。安樂死若合法化,難說不會重蹈舊轍。

對社會弱勢者來說,安樂死有可能從「死亡權」,演變成「死亡義務」。為了不給家人增添經濟及照顧的負擔,若有安樂死可供選擇,窮人、老人和婦女極可能被迫「自願」犧牲,放棄就醫機會。

民意調查顯示,有七九%的美國年輕人,贊成醫生協助末期病患自殺,但老年人只有五三%支持。同樣地,白人贊成的比例,也超過黑人兩倍以上。這種鴻溝,正說明弱勢族群擔心自己會淪為安樂死的祭品。

二十多年前,「臨終安養」運動開始在美國萌芽。它的出發點一如安樂死運動,在於減少末期病患不必要的痛苦。但差別是,安樂死要讓人好死,臨終安養要讓人好活。

臨終安養運動認為,絕大部分疼痛,只要醫師有心,其實都可利用藥物控制。然後多管齊下,配合居家看護,減少住院的昂貴負擔;親友給予情感支持,袂除精神抑鬱,病患當無必要尋求安樂死的廉價解脫。

若有安樂死作為選擇,醫生可能輕易便放棄救治希望,甚至以讓病患少受活罪為由,主動扮演創子手角色。

荷蘭在開放安樂死之後,根據官方調查,有超過半數案例,醫生根本末告知或徵求病患同意,便擅自執行安樂死。

安樂死運動所爭取的生命自決權,最後是否會落入醫生之手,任憑醫生判生判死,顯然是一大考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