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12月,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發表一份名為「工作的消失與崛起:自動化時代的勞動力轉移」(Jobs Lost, Jobs Gained: Workforce Transitions in a Time of Automation)研究報告。這份報告長達160頁,研究範圍涵蓋46個國家(其總經濟規模佔全球GDP近90%),以及超過800份職業項目。它分析,從過往歷史到國家、企業與個人對策各個層面,新科技—尤其是人工智慧(AI)與機器人—對人類工作與就業機會所帶來的巨大衝擊。
麥肯錫報告書指出,到2030年,全球最高將有8億工作人口(占總人數的30%)將因為自動化而失去工作;最高將有3.75億工作人口(占總人數14%)將轉到新的職業項目,必須學習新增的技能才能保住飯碗。與此同時,自動化的發展最高將會創造8.9億個新的就業機會,其中有8~9%的工作是過去所沒有的職業項目。
看到這裡,讀者會以為接下來的文章內容,大概又是建議政府與各大專院校趕緊提出因應的政策,一方面積極投入培育AI與機器人的相關人才,以滿足就業市場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儘速進行科系結構的改造,以符合產業變遷的發展。
關於當代新科技與高等教育的關聯性,其討論不應該老只是在擔心年輕世代是否經得起職場殘酷的考驗?或者批評教學內容有多少的百分比在未來就業市場根本派不上用場?事實上,除了產業人才供需問題之外,新科技對高教的衝擊,還有一個更深層但一直未被重視的議題,那就是新科技將帶動學習環境的大變革。
舊有框架已不足以定義新學習環境
想像一下在一個校園裡,密集運用AI、機器人、物聯網、實境技術等新科技,能夠為師生帶來什麼樣的學習環境?如果教學輔導、研究計畫、教材製作、行政管理等工作範疇,都有新科技的應用,這會為高教創造什麼樣的學習效果與研究成果?
我稱這種由新科技所打造出來的學習生態為「新高教」。台灣迫切需要的是新高教的思惟與作法,而不是現今對追求世界大學排名的偏執。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的評比方式,包括經濟活動與創新、國際化程度、教學與學生、研究指標、學術論文影響等項目,是舊世紀的框架。與其投入更多資源去滿足其計分方式,政府與學校更應該做的事情,是新高教的規劃與推動。
我們常用「經濟範疇」來看待新科技,讚嘆它們驚人的生產力帶動世界新一波的產業革命。其實,新科技最珍貴的解放力量是在人們的「學習力」:人類心智與科技的加乘。「學習」將重新被定義!缺乏以新科技為基礎的學習生態,更別妄想新產業人才的培育。
(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