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創辦人王永慶逝世滿十週年,他40年前毅然決然到美國設廠,已走過篳路藍縷,這兩年更陸續加碼總計150億美元建廠;除了賺錢,更重要的是,因此賺到台美政府民間的外交紅利。
1月,《遠見》採訪團隊從冰封的威斯康辛州,飛抵達華人群聚的德州休士頓。今年氣候反常,屬於亞熱帶的德州,1月竟下起冰雹,氣溫零下五度,全州不得動彈,停課停班三天。
從休士頓出發,車子在風雨中疾馳,一片黑暗靜謐中,到達台塑維多利亞式的招待所。一進房門,桌上放著三根香蕉,一大盒Planter(在美國以物美價廉著稱的品牌),裡面混合著腰果、花生、杏仁、長生果,很典型台塑待客風格—實惠。
門口後面掛著一個紙袋,裡面有宿客注意事項,包括入住資格,可以住多久,眷屬是否可同住、誰可以用廚房,烹飪時應注意什麼?都詳列清楚。第二份是員工在美國食衣住行育樂準則,也是一目瞭然。例如到餐館要付小費,不要穿汗衫到外面、開車要讓行人,不要隨便走入別人庭院,重點還用粗體字標明。務必讓員工舉止合宜有禮。
從創業維艱到上下游整合、百花齊放
今年是台塑創辦人、經營之神王永慶過世十週年,他的的一言一行至今仍貫徹到整個集團,當然包括台塑美國,廠區乾淨整潔,任何地方都不許抽菸,連正在興建的廠房,建材都擺得整整齊齊。
但自美國九一一後,台塑廠因為事關附近地區安全,被國土安全部列檢,警衛森嚴,不得拍照,進出都得出示護照,不再如往日充滿德州牛仔的草莽風情。
今天台塑美國已是台塑集團金雞母,台塑美國和台灣台塑,營業額平分秋色。根據台塑集團網站揭露,2016年台塑美國營業額台幣1676億元,稅前純益441億,毛利率26%,比台塑集團平均獲利率21%高。
在美國耕耘40年,台塑堪稱是台灣投資美國最早、也最具規模的企業,從早期創業維艱,到現在垂直整合,產品齊全。
1970年代,石油危機乍起,以石油為原料的台塑飽嘗缺料之苦,王永慶為了長遠發展,決心到美國投資。初期台塑買廠、合併、建廠,那時石化同業因為受國內保護,安於當時現況,嘲笑王永慶不知天高地厚(指美國看不起台灣來的商人)。
六輕、海滄計劃受阻 德州雙手歡迎王董
但王永慶、王永在與台塑高級幹部皺著眉頭、抿緊嘴穿梭在太平洋兩岸、督導建廠、改善操作、開拓客戶,在國內,他們絕口不提在美盈虧。一位部屬回憶,連一向堅不認輸的王永慶,有幾次對三年來毫無起色的德拉瓦州(Delaware)的德拉威爾廠也覺得意興闌珊,想要關廠。
90年代初期,台灣六輕、大陸海滄受阻之際,王永慶一面與兩岸領導人鄧小平、李登輝見面,另一面已默默籌劃在德州康福港建設台塑歷年規模最大的廠。在兩岸吃鱉的王永慶,受到德州人舉雙手歡迎,州長甚至將王永慶生日訂為「王永慶日」。
德州建廠後,台塑終於掌握自主權,初期投資1億4000萬美元。之後第一期和第二期乙烯廠(石化產品之母,有此衍生多項中游原料),就達初期投資的15倍、達16億美元。
如今,正在進行中的第三期乙烯廠,投資額更高達50億美元,預計今年完成,屆時乙烯產量將超過六輕,更居美國前茅。
台塑美國副總經理吳明堯說,第一期建廠時,「自來水公司問我們要建直徑多少寸的水管,我們都說20寸、25寸就好,但是創辦人一下就說36寸,他看得遠,後來果然需要這麼粗的水管。」
建廠雖然苦,但王永慶舊部屬都非常懷念那段日子,「他找我們聊天、喝酒,一晚就能喝一瓶威士忌,」王永慶當時才60餘歲,仍然充滿鬥志。
(台塑在美國深耕40年,與當地政商界相處融洽。台塑美國副總經理吳明堯〔中〕感念創辦人王永慶的高瞻遠矚。)
在美國能成功,來自台塑模式:擴大產能,降低成本,開拓市場。
他們尤其未雨綢繆,很早就買下大批土地。在德州康福港,台塑擁有近台北市區大小的土地,當初以每坪40元台幣買下(約是一個麥當勞大麥克漢堡時價)。現在轟轟烈烈,24小時營運的廠只不過用了1/4的建地,擴充時,無虞擔心土地來源,簡直是以逸待勞。
其次,台塑將整套管理模式也搬到美國,在美國各廠,看到的員工不管是哪個國籍,幾乎是台塑的翻版,做事必定講合理化、管理必定制度化,有問題必定追根究底。第一期建廠,所有機器,甚至連螺絲釘都從台灣運來,以保證品質。
過去幾年來,美國鼓勵製造業回流,尤其川普上台後,放寬能源管制,加速頁岩氣開採,台塑集團去年又宣布,將在路易斯安那州投資2846億台幣,目前已買好了地,預計興建年產能240萬噸之乙烷裂解廠。規劃案已送交當地政府環評審查中,也已成立辦公室,進行土質檢測等先期作業。預計後年動工,2022年開始生產。
台塑集團和國內高科技集團比較,有人情味,在沒建廠前,會先蓋招待所,使建廠人員先安居,再樂業。也同時蓋餐廳,王永慶認為只有中國菜才能收服中國人的胃,沒有中國廚師,就把高雄廠的大廚徐師傅調來德州,讓工作人員可以吃到家鄉菜。還要教當地墨西哥人如何做中國菜,兩年後,墨西哥人都能做出一手好中國菜,徐師傅才返台。
美國台塑雖然地處偏僻,但是招募人才無虞,很多華裔員工來自德州留學生,台大、北大、清華畢業生聚一堂。也有出生於附近,在外面打拚的人,看到台塑榮景返回故鄉,例如前任公關經理拿了海洋生物學博士,但中年轉行到台塑當公關經理。
台塑也在工廠十公里處買了一塊地,打折賣給員工,員工自建房屋,社區內花園洋房,南德州的陽光灑在草坪上,曲徑通幽,尾端是潺潺溪流,住戶不是同事,就是鄰居,頗有雞犬相聞的寧馨。
也是這種台灣特有的人情味,使台塑在德州小鎮人緣特好。附近方圓20公里的人如果不是台塑員工,就是台塑契約商,附近餐廳、旅館也是台塑的客戶或員工所住,台塑美國的30%利潤都交給聯邦、州及地方,並定期捐贈醫療器材、電腦給學校,以及設置獎學金。「如果不是他們來這裡投資,我們還是個小漁村,」從祖父開始就和台塑做生意的藍帝說。
發揚勤勞樸實精神 台塑成德州觀光景點
雖然王永慶已過世十年,但是大家談起Chairman Wang還如老朋友,或直接省卻名字,就叫創辦人(Founder),連20餘歲的餐廳女侍也經常聽起家中長輩提到王永慶。「他白手起家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屢次為台塑爭取修公路、減稅的德州眾議員莫里森(Geanie Morrison)說。
台塑美國,如台灣六輕一樣,也已成了南德州的觀光景點,馬英九和吳敦義都先後到訪,尤其馬英九是在2015年就任總統時來訪,就接受到元首級待遇,中美特勤人員事先勘察,聯邦、州和地方警察大軍開道,讓附近十幾萬居民大開眼界。
台塑也經常為附近的城市組織代表團到台灣招商及參觀,加上以前台塑每年運動會都邀請客戶及地方人士來台走透透,看到台灣從無到有,從貧困到豐碩,「讓我們了解勤勞樸實(王永慶名言,台塑處處掛著)的意義。」莫里森感觸深刻地說。
說台塑美國,一邊賺錢,一邊做外交,一點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