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這些知識以後會用到?這樣說不會讓孩子想學習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8-02-08

瀏覽數 4,850+

這些知識以後會用到?這樣說不會讓孩子想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參與學習如何運作?

相信你曾聽過這句話:「請相信我,以後你會用到這些知識的。」事實上,這種話完全無法激勵學生學習。如果學生能進入某個環境,在其中體驗這些知識的意義,他們就會有學習的動力(請見第J章)。試想像一個跟著家人在外露營的小孩正在學習生火,他很有學習的動力,因為生火可以帶來明亮、溫暖的空間,還有棉花糖。也就是說,有足夠的社會價值(social value)促使他與家人合力生火,而家長也很樂意引導他參與。相反,如果要一個完全沒有過露營經驗的小孩從說明指引學習生火,這樣的學習經驗太過薄弱,很難持續學習。

有時候人們期待參與活動,但是缺乏足夠技術或能力。例如,幼童看到家人在看書,自己也想看,可惜還不會認字。這時給他繪本就能讓他參與閱讀,閱讀繪本與閱讀文字書籍有某些相似之處,例如翻頁時都會預期下一頁的內容。家長如果帶小孩到圖書館聽館員講故事,加入了聚集了許多幼童讀者的團體,如此就能在小孩學會認字之前,參與閱讀活動。

「近側發展區間」理論的出現,是為了描述兒童發展的過程,以及說明社會和文化因素如何協助形塑思想。這邊舉個常見的例子,幼童透過與他人互動學習說話,到後來就能把語言能力內化成「內在語言」(inner-speech),能夠不發出聲音地進行自我對話。成年人處理困難的問題時,有時也會喃喃自語,這個現象符合了思考起初是向外表達、然後才內化的說法。有趣的是,聽障兒童也會習得「內在手語」(inner-sign),並會像其他兒童用語言思考那樣,用手語思考。由此可見,語言並非完全由基因決定,也會受社會因素的影響。

雖然「近側發展區間」理論主要用於說明學習發展,但這個理論也適用於成年人。例如,所有年齡的滑雪初學者如果先用短雪板學習,都能學得比較快,因為短雪板比較容易操作(Burton,Brown & Fischer,1984),初學者容易掌握滑行、停穩、轉彎的技巧,學會這些基本動作後,就可以換比較長的雪板加強速度和力量。

良好的學習環境會使人得以持續參與、深度學習。培育運動員是個很好的例子:孩童先加入少年運動聯盟(little league),之後再加入水平較高的社團,然後再往專業運動員的生涯發展。出色的電玩遊戲大量運用「ZPD」原理引導玩家參與遊戲(Gee,2003),在初階的遊戲中,遊戲許多設定都很方便玩家進行遊戲,例如有同隊隊友協助玩家、敵人不會太強。玩家逐漸掌握遊戲規則,發現遊戲趣味,當玩家的程度漸高,遊戲複雜、困難的設定就會出現,使玩家能夠繼續處於「適居帶」,不會玩得太輕鬆,也不至於太困難(至於提高動機的原理為何,請見第R章)。

這些知識以後會用到?這樣說不會讓孩子想學習_img_1

本文節錄自:《學習的26種方法:啟發孩子更好懂的史丹佛基礎教育指南》一書,丹尼爾.施瓦茨(Daniel L. Schwartz)、潔西卡.曾(Jessica M. Tsang)、克莉絲汀.布萊爾(Kristen P. Blair)著,薛浩然譯,大寫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