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後彭淮南時代 央行新舵手的五大挑戰

台幣強升勢不可擋、雙率政策有無變數?

林讓均
user

林讓均

2018-01-31

瀏覽數 11,800+

後彭淮南時代 央行新舵手的五大挑戰
 

本文出自 2018 / 2月號雜誌 台灣海峽的綠金寶藏

央行新總裁面對彭淮南所設下的高標準,以及外界期待的「開放」「平衡」與「維穩」,後彭淮南時代的五大艱鉅挑戰叩關,央行的考驗才正要開始。

如果沒意外,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將在2月25日退休,告別執掌長達20年的央行總裁大位,台灣正式邁入「後彭淮南時代」。

作風強悍的彭老退位,不論是他曾為台灣贏來的14A榮耀,或者近20年來的雙率政策辯論,都會跟著告一段落。然而,不待彭淮南華麗轉身,新的挑戰已席捲而來。

「2018真的是頗為挑戰的一年,國內、外的總經環境都充滿變數!」前央行副總裁、現任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許嘉棟指出,包括美國聯準會、日本央行、中國人民銀行等全國主要央行,都要在今年內換舵手。

而且,金融海嘯後,至今十年間,美國帶頭印鈔票的QE(量化寬鬆)政策,蔓延至歐、日等,後遺症亟待收拾。

他說,資金寬鬆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不斷地推升全球股市,各主要市場的資產泡沫持續吹大,國際熱錢四處流竄。然而,一旦利率政策緊縮,資金如果突然從市場抽走,做為中小型經濟體的台灣,將如同行駛於驚濤駭浪中的一艘小船,難以承受巨大波動。

挑戰1〉台幣強升,恐破彭淮南防線

在央行總裁換手的敏感時刻,坐在同一艘船上的台灣人,近期已感受到第一波衝擊:漲勢凌厲的台幣匯率。

專家預測,如何守穩台幣、又不招干預匯市的罵名,將會是未來新上任的央行總裁最嚴酷的考驗。

去年一整年,台幣對美元升值約8%,而2018年才剛開始,截至1月25日,不到一個月,台幣又強升逾2.5%、漲約7角,已經升破29.5元大關,創近五年新高,台幣成了升幅最大的亞幣之一。

隨著彭淮南退休日逼近,「強台幣時代」,似乎真的來了,眼看就要衝破28.5元的「彭淮南防線」。

彭淮南執掌央行的19年內,台幣對美元介於28.5~35.3元間,平均大約32元。所謂的彭淮南防線就是指這個匯率區間。

這段期間,台幣最強時,出現在2011年5月11日,曾升至28.476元高點,當時因為美國聯準會實施QE,大量熱錢湧入亞洲市場,推升了台幣;而近兩年台幣強升的主因,也是外資熱錢搶進台灣。

「過去央行經常在關鍵時刻進場『拉尾盤』,這是業界公開的祕密!」一位銀行業高層主管解釋,當意識到外資大買台幣時,央行常常會在匯市收盤前進場,大買美元,藉以把台幣的漲勢壓下去。

他也表示,過去央行還曾採取盤中大額匯市交易要先報准才能操作,或者下午3點半過後不收單等措施,使得下午4點、匯市收盤時,台幣行情大幅回貶,一反盤中升值走勢。

這些「手法強勢」的匯市調控機制,也引發了「央行阻升不阻貶」的多年爭議。

然而,去年央行明顯放手。市場解讀,去年4月,台灣被納入美國財政部匯率干預觀察名單,是央行縮手的關鍵。去年10月,美國從觀察名單中移除台灣,主因就是認為台灣已減少匯率干預規模。

曾擔任財政部長的許嘉棟觀察,台幣匯率是由「市場供需」與「央行的政策意向」兩者來共同決定。

過去十多年,台灣央行因為同時肩負維護匯率穩定與協助出口經濟發展的職責,因此不時介入匯市,以買賣外匯的手段,將台幣匯率波動維持在狹幅區間之內。

「不過,台灣已被川普盯上,央行就算想管匯市,也不太能出手了!」許嘉棟表示,現在央行的角色淡化,台幣價格主要是看自由市場機制。國際熱錢的進出、外資的動向,對台幣匯率走勢有更大影響力。

挑戰2〉匯損衝擊,科技、壽險業影響大

以出口為導向的產業界,大多相信央行會出手穩住台幣的漲勢,特別是在年終作帳、換匯的關鍵時刻,更有「央行阻升不阻貶」的普遍預期。

全國工業總會祕書長蔡練生說,彭淮南也的確很關心產業界的需求,每年7月工總發表產業白皮書,彭淮南總是等不及郵寄,直接派人在第一時間前往工總拿取紙本文件。

不過,眼見著近年來台幣一路走升,出口商慌了,尤其去年上半年台幣升值逾6%時,工總接到許多業者的訴苦,更有人要工總轉達央行,請彭老盡快出手拉尾盤。

過去一整年,雖然出口暢旺,但許多出口商因為匯損而有「營收成長、獲利反減」的怪象。

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柯拔希就對媒體表示,去年機械業產值可望突破兆元,整體毛利率超過20%,然而初估整體產業淨利會被匯損吃掉7%。而「毛三到四」(毛利率3~4%)的出口產業就更慘了,「根本就是做白工」。

元月18日,半導體龍頭台積電剛開過法說會,提及今年第一季財測使用的匯率為台幣29.6元(對美元),沒想到隔天就升破至29.43元。法人預估,台幣每升值1%,對台積電毛利率的影響為負0.4%。

去年第三季,「中華信評」曾發表報告,做出台幣走升的情境預測分析。負責此報告的中華信評分析師許立德表示,前50大企業中超過一半是科技產業,而科技業中受台幣升值衝擊最大的就是以台積電、聯發科為代表的半導體業。

在台幣升值5%的情境中,半導體業的營業利益率平均受損約2%;其次是「硬體零組件」,代表業者是大立光與台達電,在台幣升值5%的情況下,營益率將受損近1.5%。但去年升值逾5%,影響就又加大。

強台幣的匯損效應不只衝擊出口商,有龐大外幣資產的壽險業者也損失慘重。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2017年,壽險業匯損規模近1761億元,導致整體獲利只剩1167億元,兩個數字相比較,(匯損)非常驚人!」近來,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就警示,台灣壽險業可動用資金約21.8兆元,其中近七成投資於海外資產,而且還有外幣計價的國際板債券,都有匯損風險。

去年整體金融業的稅前獲利約5358.3億元,但是因為壽險業產生史上最高的匯損金額,拖累整體金融業,無法刷新獲利新高紀錄。

眼見台幣屢屢創高,今年元月中旬,金管會乾脆拉高外匯準備金的水位,預估一年提存金額會從150億元增加至180億元。

「台灣壽險業的外匯曝險高於全球平均!」中華信評分析師謝雅媖指出,標準普爾所評等的全球壽險業平均外匯風險比率在5%以下,但台灣卻達7~8%,距離10%警戒線已不遠。

挑戰3〉台灣也加入升息行列?

對於近兩年大幅走升的台幣匯率,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教授張士傑將之比喻為「搭電梯」,因為一瞬間,就可能快速地彈升,對產業的衝擊是直接而明顯。至於利率,他則形容為「走樓梯」,升降速度與幅度都很緩和。

只是,在美國經濟好轉、預估今年升息三次,加上歐洲景氣好轉,可能提早結束QE;今年元月上旬,日本央行又宣布停止購買部分長期公債,引發市場對資金緊縮的疑慮。

台灣利率會變成「搭電扶梯」,今年有「升息」變數嗎?

去年底,彭淮南在任內最後一次記者會上,宣布央行維持利率不變的三大主因。首先,台灣當前通膨壓力與未來通膨預期都溫和;二,台灣實質利率目前0.455%,是全球第三高;三,產出缺口仍為負數。

「台灣的確沒有升息迫切性,就算升息,影響也非常有限!」不過,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指出,下半年台灣得提防全球資金趨緊所可能產生的「股債雙殺」效應。

挑戰4〉更透明開放,央行再定位

後彭淮南時代,各界也開始討論下階段的央行角色、過去的政策路線,是否有調整空間?

「近20年來,發生過這麼多金融危機,但台灣經濟相對穩定,彭總裁絕對是有貢獻的!」前金管會主委、國民黨立委曾銘宗翻開《中央銀行法》,指出央行的四大任務,就是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之穩定,及協助經濟之發展。他認為,第一與第三點,彭淮南做得最好。

不過,曾銘宗認為,央行應該更開放,例如納入「通膨目標化」機制,讓貨幣政策目標更清楚,具高度透明性,有助於政策溝通。

此外,曾在立院強悍質詢彭淮南的民進黨立委余宛如,則認為央行不可忽視國際匯率波動變大的事實,在要求產業界自立自強時,也該開放夠多、夠有效率的匯率避險工具。

例如彭淮南曾經表示,任內不開放的NDF(無本金遠期外匯),已在國際上行之有年,且現階段業者避險成本陡增,是否適度開放NDF境內投資或新型避險工具,余宛如認為可以重啟討論。

「過去靠著彭淮南的強人威望,央行的獨立性幾乎像是神主牌,神聖不可侵犯!」一位財經界高層表示,如果新總裁沒有這種魄力,難保承受不住各方批評,甚至政治力的介入。

例如,過去各界也多次公開討論台灣龐大的外匯存底是否部分撥作主權財富基金,並質疑外匯存底的報酬率實在太低。這引起央行屢次公開捍衛,表示外匯存底是為了因應緊急事件,需要確保流動性與安全性,不宜像主權基金一般追求較高收益而承擔高風險。

此外,彭淮南任內,央行總共貢獻國庫近3.8兆元,尤其近年平均每年都有1800億元的繳庫盈餘,幾乎占該年度歲入的10%。不過,這也引發是否央行傾向以放貶台幣來做大換匯盈餘的質疑。

多年前,曾與彭淮南打過筆仗、爭論央行政策的許嘉棟,這回也被點名是總裁接班人選之一,但他自嘲「並非根正苗紅」(指不在民進黨人才庫中)。

「彭總裁任內的匯率是相對穩定,但是即便是匯率穩定的定義,也有很多種!」許嘉棟說,國人經常只看台幣對美元的匯率,但其實更要看台幣對一籃子貨幣的「名目有效匯率指數」,才不會失真。從該指數看來,1990~2010年的20年間,「台幣長期穩定走貶」,即使近幾年彈升,也還沒有回到2000年的高點。

他說,近20年來匯率走勢,確實嘉惠了出口業者,但台灣還需要這種弱台幣政策嗎?

挑戰5〉抓對方向,才能助攻新經濟

 國際情勢正在悄悄翻轉。

「台灣政府對全球總經與台灣經濟有一廂情願的假設,但已不符合現狀!」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指出,全球貿易量下滑不利出口型經濟,而新經濟仰賴數位化的科技業與金融業,但從2017年的麥肯錫報告中,發現台灣業界數位化的能力普遍有待加強,而台灣金融科技的能力,又在亞洲四小龍之中墊底。

梁國源期待,新的央行總裁除了必須懂計量經濟學、總經與貨幣理論,還得抓得住產業趨勢。

近來,彭淮南親自率隊加緊研究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趨勢,並且趕在卸任前邀集法務部等部會,研擬洗錢防制機制;另一方面,央行副總裁楊金龍釋出「研擬法定數位貨幣」訊息,試圖多角度掌握加密貨幣、區塊鏈等新經濟的發展。

各方挑戰已紛至沓來。綜合《遠見》訪談,多數產業、財經與政壇大咖對新央行的期待,可歸納出三大關鍵詞:「開放」「平衡」與「維穩」,只是內涵有待新總裁詮釋。

台灣不見得需要複製下一個彭淮南,但可以確定的是,14A總裁的影響力與政策效應還會持續發酵。

延伸閱讀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