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5日,國際油價創下2014年12月以來新高,布蘭特原油來到每桶70.26美元,自2017年6月迄今已上漲56%,也比近幾年來低點,每桶28元,高出許多。
美國西德州中級原油(WTI)也上漲至每桶65美元。美國黑石集團(Blackstone)副董事長韋恩(Byron Wien)已預測,WTI今年可能漲至每桶80美元。
台灣民眾對油價上漲,十分有感。台灣中油、台塑都已宣布,1月22日起,汽油每公升調漲0.1元,這是自2017年8月中旬至10月2日後,國內第二度六連漲。
油價為何聲聲漲?原因包括,一,中東地緣政治因素;二,原油供不應求,截至1月19日當週,美國原油庫存連續十週下降,寫下新紀錄,減少107.1萬桶。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2017年原油消費量,每天增加150萬桶。
然而,最重要的,莫過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與俄羅斯,聯合於2017年1月執行的減產協議。
根據協議,OPEC每日總減產量180萬桶,2017年全年遵守率為107%,也就是說,實際減產數量超過預期目標。
不過OPEC減產的影響,有可能因美國而改變。IEA估計,美國、加拿大和巴西今年原油產量提升,使非OPEC國家的單日原油供給量,增加170萬桶。
光是美國,就可能單日生產超過1000萬桶原油,超越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認為,中長期內,美國可能搶得OPEC市占;能源避險基金Again Capital共同創辦人契爾道夫(John Kilduff)則指出,美國頁岩油增產,可望阻止油價上漲。
俄羅斯也擔憂,將因減產協議,快速流失在國際油市的市占率,因此,堅持今年中旬必須檢討協定,甚至安排退場機制,也為OPEC減產協議增加變數。
不過過去半年多來油價上漲,對全球景氣與股市的衝擊,並不明顯。油價是否持續上漲?是否對產業與股市仍無衝擊,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