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月18日學生反服貿運動之前,今年2月號《遠見》就專題報導「2015!台灣大限?」,以超過30頁篇幅,探討國際雙邊或區域貿易組織的發展,對台灣的衝擊。
進入21世紀後,由於WTO多邊貿易談判難以為繼,過去10多年來當台灣還在緬懷加入WTO時,世界早已經啟動國對國或區域間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新遊戲規則。
目前全球已經簽了380個這樣的FTA,但台灣只有七個,其中五個還是跟中南美洲的邦交小國,加起來占不到台灣0.2%的貿易總額,對台灣幫助甚小。
若對比亞洲最積極的國家,正是台灣的競爭對手韓國。至今已洽簽12個,含美國與歐盟等,占韓國貿易總額約四成。而積極洽簽中的還有中、日等,若一一簽過了,將涵蓋韓國73%貿易總額。
當其他國家間的貿易往來都免關稅時,台灣出口卻要承受5%以上關稅,請問台灣以後的競爭力要靠什麼呢?台灣人,難道都不擔心嗎?
而或許這個現實相當「可悲」,但卻是現實,那就是當台灣要跟世界各國洽簽FTA時,通常第一個面對的就是來自中國的阻力。過去卡關多年毫無突破,直到與大陸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後,才有了突破點,因為當大陸都可以跟台灣簽署貿易協定,其他國家才敢跟台灣展開談判。
2013年台灣與新加坡簽署「台星經濟貿易伙伴協定」、2013年12月簽署「台紐貿易協定」、以及推動中的「台歐經濟合作協議」,本質上都是FTA。然而台灣藉著ECFA搭上的FTA順風車,眼看因為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無法通過,恐怕又要再次撞山了。
許多人不了解為什麼服貿不過, 台灣加入TPP、RCEP、以及其他國與國的FTA就無望,那是因為ECFA當初就是分階段談判,若服貿不過,接下來牽涉到8000多項的兩岸貨物貿易以及投資保障協議就會卡住。而一旦卡住,接下來與其他國家的談判就會很困難。
大三通開放 僅陸客來台數量多
這段時間來,不少台灣人害怕大陸企業會全面攻占台灣。但其實過去五年來自從兩岸大三通後,大陸觀光客、陸資、陸企、陸生、陸幹來台的狀況,只有陸客來台人數達數百萬,成績還可以外,其他都差強人意,投資與求學根本都達不到開放的效果。
陸資來台累計只有8.5億美元,但過去五年台灣去大陸投資達500億美元。大陸企業派來台灣的幹部也才200多人,但台灣有100、200萬人在大陸工作與生活。而大陸企業實際來台營運的也只有200多件而已。
至於開放大陸大學、碩士與博士生來台灣讀書這三年來,因為三限六不的限制,招生人數每年都未達核定人數的一半。
當台灣人深怕開放大陸服務業或其他產業來台,可能會把台灣工作與生意搶走時,其實多數大陸企業對台灣興趣缺缺。市場不夠大、限制又很多,讓大陸人只是喜歡來旅遊而已。
自從3月18日大學生反服貿長期癱瘓國會,甚至強占行政院後,近日來社會陷入了正反意見對立中。許多人反服貿是因為反對立法委員的審議過程不符合程序要求,並且懷疑當初的簽署過程是否公開透明。但對於服貿內容到底是什麼?通過與否對台灣的影響如何,其實並不了解。
本專刊用一般人可以閱讀理解的方式,幫讀者做最完整整理。希望這本專刊讓你了解服貿的本質是什麼?大家到底在吵什麼?服貿對台灣,到底是洪水猛獸,還是救命仙丹?希望幫助你做支持或反對的決策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