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完了以後,未來的政治生態要調整……。」鼠年初五,年味仍濃,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的李登輝趕在選戰正式起跑前,把上百中外媒體焦點拉進總統府,出了這道引人揣測的政治謎語。如果沒有意外,各項民意調查都顯示李登輝將當選首任民選總統,也意味著他的施政理念將領著國民黨,再主導政局四年。
就在同時,另一權力角逐中心--立法院,國民黨才經歷過驚險的立法院長、閣揆政權保衛戰。議場裡,民、新兩在野黨的「大和解」,幾乎改寫國民黨的執政歷史。
依作家楊照所見,台灣正在走兩條不同的路,其一是總統選舉呈現的「大聯合」氣氛,明確以台灣認同為中心,國民黨與支持民進黨的選民聯合(所謂的「棄彭保李」),共同把李登輝推上過半的民意;其二就是立法院裡,民進黨與新黨的「大和解」,玩的是壁壘分明的政黨政治遊戲。
因此國民黨一邊是靠著李登輝萬世榮寵的氣勢,粉碎了在野黨的攻城掠地;另一邊則是資源不斷剝蝕,命脈岌岌可危。呈現這般反向落差的國民黨,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何時失去政權」,竟成了討論國民黨時不可免的主題。
無人能挑戰李登輝?
開年以來,中共十五萬兵力在福建沿海完成集結,飛彈試射南北夾擊基隆、高雄外海;股市、匯市持續滑貶,股市穩定基金的作用仍待檢驗……。人心杌隍之際,主政者除了向人民心戰喊話:「安啦!」,還把焦點轉移至得票過不過半,作為選後是否改革的承諾。
「總統民選」果真是國民黨改革的萬靈丹?選後有將近兩年的「選舉空窗期」(接著是民國八十六年底的縣市長選舉),這期間,沒有任何選舉能改變國民黨的執政地位,然而國民黨在喪失優勢的同時,究竟還有多少籌碼?未來台灣走「大聯合」還是「大和解」,如何牽動政治的榮枯起落?
「國民黨最大的優勢就是李登輝。」民進黨選舉對策委員會執行長游盈隆一語點出,在黨內沒有第二人能挑戰李登輝的政治現實下,其動見觀瞻,也決定了國民黨的未來。
不少觀察者持相似看法,認為李登輝主政八年來,以個人特質吸納各種黨政資源(包括在野黨呼喊的改革政策),造就了個人政治生命顛室,也延續了國民黨的執政地位。
台大政治系教授朱雲漢在台灣政治學會年會的一篇論文中提到,國民黨本土化之後,選民對喜歡與不喜歡國民黨的解釋因素,是李登輝情結。
然而當一個黨的命運決定在一人身上時,其間便充滿變數。
長期研究命理,也是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的重要智囊許重敬便以李登輝的命盤大膽預言:「就在今年,總統選後,國民黨將與民進黨合組為台灣最大的本土政黨。」
點滴吸納本土資源
這般預言聽來似乎超越一般人的思維,不過卻也有幾分真實。從立委選後傳出國民黨可能邀民進黨人士人閣,民進黨縣長公開為李登輝站台,到總統府新春記者會裡,李總統透露「調整政治生態,有能力、有道德一定加以延攬」,隱隱諭示了這項合流的訊息。
記者會中,李登輝批評「大和解」是政治分贓,多少顯示,李登輝想藉由「大聯合」中的「台灣人意識」,破解對其不利的大和解。
政論者南方朔認為,總統大選的氛圍有助於李登輝玩「台灣人牌」,也有其神話性,國民黨在歷史上對台灣人的虧欠,都在他身上獲得償還。
頂著「第一位台灣人總統」的光環,使原本「專屬」民進黨的本士資源,一點一滴被李登輝吸納,直到總統大選,仍無法擺脫「棄彭保李」的苦果。
在南台灣,專研議會政治、政黨政治,及地方派系的中山大學政研所副教授廖達琪觀察發現,南台灣確實存在著極強烈的李登輝情結,對於民進黨傳統的悲情台灣意識,李登輝反而能以其獨特的語言、草根性,強而有力的方式展現出來。「不只是民進黨的傳統支持者,即使是意見領袖,都相當堅決支持李登輝。」她補充說。
在國民黨高雄縣黨部視導李守道的眼裡,其實李登輝情結不過是一般百姓生活中「可愛」的展現。他舉例,一些老年人總是三天兩頭到黨部索取五十頂帽子、一百枝旗子,幫忙散發;或是聽說隔天總統要來,大家「相招作伙」要來看總統。當過屏東、高雄兩個「淪陷」縣分黨工的李守道發現,不同於立委、國代等選舉,輔選難以推展,總統選舉靠著李登輝,不僅派系都整合了,還吸納了不少民進黨支持者。
而南台灣新聞界更傳出一項長程計畫:「這次選李登輝,下次支持陳水扁。」
不論選前「李登輝情結」如何發酵,選後果其「大聯合」,國民黨與民進黨都得面對聯合後可能產生的效應。
國民黨重尋定位
事實上,民進黨內對是否聯合,意見仍然分歧,也各有謀略。
以傾向聯合的美麗島系為例(代表人物是許信良),熟知許信良「謀略」的楊照表示,在許信良的想法裡,民進黨的成長空間,便是與國民黨結合,藉此奪取國民黨龐大的資源,之後再伺機分裂,民進黨極可能因此成為台灣第一大黨。
而素來最具批判色彩的新潮流系,儘管可能會是推動「大聯合」的阻力,不過曾經在一次私下聚會中,仍有人對李登輝存有期待,相信在選後,李登輝會以其優勢解決當前台灣最大的黑道、金權等問題。
對國民黨而言,與民進黨聯合,除了破解在野黨的衝撞,更能取得最穩定的多數執政,李登輝以手中握有的資源,可能藉此促使國民黨大改革,但也可能陷入民進黨計策,被民進黨取而代之。
前立委、對高雄政治生態嫻熟的高雄市社會局長林壽山相信:「儘管李總統享有極高的社會聲望,然而這次大選也是人民最後一次再相信他。」目前被延攬擔任李連選總部副總幹事的林壽山從選舉過程中體會,當支持的選票一票一票開出來,會改變李登輝的思維,也是促使李登輝大幅改革的最大動力。
長期觀察國民黨及地方派系的台大政治系教授陳明通,從國民黨與民進黨結合所透露的端倪解釋,李登輝其實是想藉由民進黨的手,斬斷過去因為選舉,國民黨所切不掉的派系、財團、利益輸送等問題。而國民黨也會從合作的過程中,趁機反省,尋找自己的定位。
但楊照也擔心,國民黨與民進黨聯合的最大風險,便是民進黨喪失道德理想性,成為金權、派系中的一環。
民意基礎用在何處?
只是有了民意基礎後的李登輝,果真能主導一切,把民間存在的「大聯合」氣氛,落實在制度面上?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邵玉銘提醒,我國非總統制,社會上任何議題的決戰場,仍然在立法院。
也就在部分民進黨人想與總統府大聯合時,另一端,又有人想跟新黨在立院大和解。第三屆立院開議以來,民進黨、新黨的「大和解」主宰了政局大勢;立法院長選舉、閣揆同意權,國民黨兩度幾乎被扳倒,五月二十日新任總統就職之前的過渡內閣,也搖搖欲墜。
站在新黨的立場,新科立委周陽山表示,國民黨與民進黨同樣都有國家認同的問題,然而國民黨還多了嚴重的「黑金」問題,因此新黨必須選擇與一個較乾淨的黨合作。
楊照認為,如果「大和解」能成為氣候,國民黨就會像英國的保守黨,並非一個穩定的執政黨,而在每次選舉過程中,逐步釋放資源,台灣會接近西方民主社會,走嚴格的政黨政治路線。不過他也承認,在這過程中,兩黨都得小心翼翼,絕不能碰觸意識形態問題,否則民、新兩黨的合作基礎,將會相當薄弱。
致力推動「大和解」的民進黨秘書長邱義仁認為,面臨轉型的國民黨,正是最脆弱的時候,一旦轉型成功,一個新的、本土的、反動的李登輝政權就要形成,此時大和解,便是趁此壓縮國民黨的資源與空間,民間自主的力量才可能出現。
「此時此刻,台灣正決定是否要巴西化。」邱義仁以巴西為例,一個結合政客、軍人、財團的新統治集團,各方勢力都擁有位子,但無法掌握全部;有反對黨,卻無法發揮作用;有自由化,卻沒有民主化,甚至民主化的結果,就是反民主。
此一現象正如著有「民粹亡台論」的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所形容,一個人一旦經過選舉,當選公職後,便以為成為人民的「精粹」,利用職權,為所欲為。
不確定的未來
儘管國民黨擁有「李登輝牌」的超級優勢,然而依時論者南方朔觀察,李登輝的如虹氣勢並不等同於國民黨,他以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勢」看國民黨,無論是立法院裡為黨辯護的人才,還是以黨中央創造語言的能力檢視(去年立委選舉中,新黨創出的「三黨不過半」,便主宰了所有選局),國民黨都是一個「失勢」的黃昏政黨。一旦國民黨失去政權,台灣將會呈現可怕的變天現象;上層政治人物全部失業、黨營企業被查帳收回、國民黨一切資源都將化為烏有……。
然而在此時,國民黨內難道沒有中堅力量?
在國民黨開除林洋港、郝柏村兩位副主席時,專欄作家黎建南曾撰文「鬥政治權力勿忘修政治功德」,他發現,國民黨內還有一群四十到五十五歲,不講話的人,曾經與民進黨交手,也經歷過國民黨長年的主流、非主流內鬥,卻不願介入;當林洋港、陳履安極力拉攏這群人時,他們都體認政治現實,選擇留在國民黨內。他相信,這群人將來會是有免疫力的健康政治主流,也是國民黨最大的資產。
什麼是國民黨的優勢,什麼是國民黨的劣勢?國民黨當權者的巧妙運用,正注定了國民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