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塑事件不能就此落幕

總編輯的話

楊瑪利
user

楊瑪利

2010-12-13

瀏覽數 16,350+

台塑事件不能就此落幕
 

本文出自 2010 / 12月號雜誌 新加坡第一的秘密

表現上看,7月六輕麥寮園區連續發生兩起大火,以及10月初南亞太保廠失火,這些事件已經落幕,社會輿論也不再談論後續的發展。

但其實整個事件帶給政府、台塑集團、整個石化產業、社會、地方居民的衝擊,與後續該如何發展出一套新的遊戲規則,好達到政府、石化產業與社會三贏局面,比事發當時的危機處理,其實需要更多的關注與討論。否則以後有類似事件再發生,處理事情的方式與情緒又都會回到原點,社會又會再被撕裂一次,根本無法對話,這不是進步社會該有的現象。

本期《遠見》耗時兩個多月,面對面專訪了近50位相關人士,參加了無數的研討會與抗爭現場,另外並專訪台塑集團負責環安衛的副總裁王瑞華,她並帶領七位主管一起受訪。

我與負責本次撰稿的資深撰述高宜凡共同做了許多訪問,其實過程中不少人發言「流彈四射」,充滿激動、激烈言語,而且因為各方立場不同,各有不同的抱怨與牢騷,如果把這些都原文刊登出來,那會十分火辣。

但是在最後報導呈現風格上,我們盡量保持冷靜平和,呈現各方觀點,並且盡量客觀,我們不想靠誇大與聳動來行銷雜誌,這樣對社會毫無幫助,只會再度撕裂台灣,而是希望用建設性的角度出發,讓許多長久懸而未決的問題能夠有釐清機會。

台塑事件,引發三大爭議 


本次採訪我們找出了許多問題,都是台塑事件給台灣必要的功課,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台塑事件不能就此落幕的原因。因為目前只是暫時把危機解決,如果根本問題未解決,未來相同的激情爭議仍會持續出現。

知識與美味同行,遠見請客西堤

在此只舉文章中所列的幾個觀點與例子來分享:一、石化業與台塑的汙染監督與管理,能否有更透明、更令社會信服的機制?

根據本次訪問,我發現每一方都覺得委屈。各方所提出來的汙染或健康影響數據也都不同,各說各話,而且缺乏一個主持公道的機制。

依據台塑觀點,平常各種汙染管控指標早已連線政府環保單位,平常若有違規,環保人員照理馬上會知道,以廢氣燃燒塔超時使用為例,平常也沒有環保局糾正或開罰單,為何最近被拿出來檢討?但是地方政府與學者專家卻認為,台塑經常隱匿不報。真相到底如何?

二、社會回饋機制能否讓社區滿意?也讓企業信服?六輕大火後,台塑從過去每年給地方1億回饋金一下子提高到以後十年,每年給10億,暫時平息民怨。未來還要繼續這種外國專家都認為不合道理的機制嗎?

三、六輕每年繳稅300億給中央,但雲林縣只拿到6億。這種稅制還要繼續下去嗎?若制度如此,還有哪些縣市政府會歡迎企業進駐呢?

當然台塑集團的環安衛管理問題,也是各界關注的焦點。不管台塑想法如何,到底各界如何看台塑,或是如何瞭解台塑,都是台塑必須概括承受、並在未來加強自我監督、透明、主動溝通的項目。

本期其他精采文章包括第二屆環保英雄獎出爐了,從121位(組)推薦名單中,終於出爐的15位得主,於12月8日世界軟實力大師奈伊教授(Joseph Nye)來台演講時同步頒獎。今年的得獎者對台灣有哪些貢獻呢?有哪些創新思惟呢?很值得大家參考。

封面故事新加坡則在台星雙方愈來愈緊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正在洽簽時,探討這個舉足輕重的小國,如何創造多項世界第一,未來與台灣如何互動,副總編輯彭漣漪有詳細的分析報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