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理財是一種習慣

黃惠娟
user

黃惠娟

1999-10-18

瀏覽數 2,200+

理財是一種習慣
 

一場大地震,讓所有慶幸自己「活在當下」的台灣人不禁停下腳步來。停下來重新確定自己生命的意義,感受親人同在的溫暖;也停下來檢視自己,是不是已經為往後的天災,做好萬全準備。

千頭萬緒的災後重建伊始,被民間賦予厚望的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不只一次地在公眾場合中強調:以「天災」來形容這次的災難是不適當的。

李遠哲認為,大自然固然有突發的「災難」,但社會的「承受能力」往往與災難程度相關;如果我們平時就有準備,災難的影響就會小一點。

在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發生即將屆滿一個月後,《遠見》雜誌推出「投資學習,學習投資」理財雜誌書,也呼應李遠哲的看法。

我們主張:理財不一定是為了致富,也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是為了讓自己與親人活得更自在、更無後顧之憂。這次災難之後,這個主張似乎也讓我們重新發現理財更接近人性的意涵。

在理財雜誌書的製作過程中,我們發現,先投資於自己有興趣的學習領域,好好樂在學習,甚至慎選一家好企業工作、打拚,再開始累積自己理財的資本,是多數理財老手共通的看法。

本期封面人物、表明自己從不理財的龍捲風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趙國仁,不到三十歲就當上網路公司的CEO。一路走來,趙國仁都將錢投資在自己的學習上;投資「學習」的結果,三十歲就能收割成果。(見第二四頁 )

在網路公司工作很炫,同時「預告」未來財富的趙國仁,從學習電腦、英文,甚至成為「舞棍」的經驗發現,很多事不是會不會,而是敢不敢、願不願意;真的嘗試了,不見得沒有那種能力。

他因為幫一位外國客座教授裝網路,把基本英語會話學起來;又到加拿大當兩個月的交換學生,把本來很破的英文,提升到可以直接對老外做簡報;因為不想讓人覺得工學院的學生只會念書不會玩,大學時代每舞必到,練得一身高超舞技。「把自己放到一個情境,突破障礙,就會成長,而且這個成長對下一個階段的成長很有幫助,」趙國仁說。

學習是一種習慣,同樣的,理財也是一種習慣。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就像很多事不是趙國仁與生俱來的能力,卻能因為興趣、熱情而成為自己的能力一樣;過去沒有投資概念,或想要起步的理財新鮮人,也可以因為學習理財而習慣理財。

西方投資理財盛行一世紀之久。我們認為,因為有理財的必要,因為理財是可以學習的,提高台灣全民理財「識字率」的時刻,也正式來臨。(見第二一○頁)

一系列為老老少少理財新鮮人設計的專題中,我們由理財習慣談起;為什麼不正確的理財習慣會傷人?自己的性格如何融入理財行為中?(見第五二頁)

此外,針對不同「身分」的理財新鮮人,我們也提供不同的理財「套餐」。男性與女性的理財行為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女性理財高手喜歡先投資保險與基金,男性則喜歡直接投資股票?(見第九二頁與第一一二頁) 社會新鮮人又該如何建立第一筆投資基金?父母是不是只能無奈地告誡孩子不要亂花錢?小朋友是不是在認識理財後,才能懂得花錢背後的努力?(見第七六頁)

很多人不敢嘗試投資理財,因為害怕琳瑯滿目、充滿陷阱的投資工具。事實上,不同的投資工具,有不同的風險與報酬率,追求風險性投資與無風險投資之間的最終獲取報酬的差額,就稱為風險貼水(risk premium)。(見第一四八頁)

一種米養百樣人,運用這些相同的投資工具,也會有千百種不同的投資哲學。瞭解自己的性格,喜歡追求風險、心臟也強的人不妨選擇高風險高獲利的股票,風險貼水的高低差會很大;但求穩定的人最好投資基金、定存,風險貼水的震盪幅度也相對較低。不同的投資哲學,且看台灣前十大投信總經理的現身說法。(見第一三二頁)

今日,股市早已成為全民運動,認識股市甚至下海一搏都可能是理財新鮮人未來的功課之一。《遠見》千禧年理財雜誌書特別為投資人訪問四十餘位股市專家,挑選出千禧年最受專家青睞的個股與類股,期望為理財與股市新鮮人,挑選出可長期投資的股票。

雖然十個專家可能有十一種投資哲學,不過,倒有一個共通原則,就是一定要親身體驗。一身清白、準備接受理財戰鬥營洗禮的你,是不是已經準備好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