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徐小波:重建積極心態

林文玲
user

林文玲

1996-02-15

瀏覽數 13,700+

徐小波:重建積極心態
 

本文出自 1996 / 3月號雜誌 第117期遠見雜誌

亞太營運中心計畫所產生的爭議,我認為是過渡時期的現象,因為開放市場與修改法令,代表不同利益的團體難免會有不同主張。

回想十年前的中美貿易談判,當時也不知有多少專家認為政府「屈從」美國開放市場的要求,將使國家利益受損。而今檢視起來,除了牽涉政治層面的農業問題之外,其他行業的開放,對台灣利遠大過於弊,不管是智慧財產權或保險。

因此,用狹隘的民族主義,或是少數群體的利益來思考亞太營運中心計畫,事實上是不合乎整體利益的。尤其很難得地,亞太營運中心是極少數三黨都不反對的計畫,任何延誤時機的障礙,都是在浪費國家資源。

找方法克服障礙

身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的擬定者,我觀察這一年來的推動過程,最大的感想是,計畫的教育推廣仍然不夠,而許多媒體、學者也沒有用功去瞭解計畫的內涵,以致於產生許多似是而非的看法。

例如,有不少人認為,兩岸沒有三通,亞太營運中心就不可能做到。以現實的情況來看,直接通航的確不是短期內可以達到,所以我們設境外轉運中心,但是有些人就非得把它套上直航的帽子。我想問,抱持這樣看法的人動機是什麼,難道我們不願意企業貨物運輸更加便捷?如果這樣,為什麼一定要將它說成直航?

當計畫有障礙,理所當然要找方法來克服,這才是我們的目的,而不是老是以負面的思考挑剔解決方案,除非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它做不成。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因此,我認為,台灣未來繼續亞太營運中心計畫時,國人心態的調整非常重要。

很多人責怪政府做得不夠,但我想,那是因為大家還停留在「大有為政府」時代,對政府期待太高。其實現在民間的資源不亞於政府,為什麼要事事仰賴政府,抱怨政府做得不夠,而不自己做研究,再提供政府參考?

當然政府也應該放棄「大有為」的心態,要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就必須減少干預(deregulation),以及重建遊戲規則(reregulation)。

曾經發生過這樣的案例。國內一些企業要捐錢給國外的大學,讓企業能夠派遣人員到國外進修,也讓外國學者到台灣來講課,結果申請案到了教育部,官員卻質疑:「為什麼要捐錢給國外的學校?台灣很多學校也需要捐助。」

類似這種狀況,對於培養國際化人才是相當不利的。

雖然,媒體上對這個計畫的相關報導,似乎負面的消息總是多過正面,但實際上,有幾件策略聯盟已有相當不錯的成績,例如杜邦和卡本特,也帶動了本地廠商的發展。只是這些訊息都被忽略掉了。

我很喜歡「自救工程」這個說法,終究,台灣能不能繼續往前走,要往前走,當然要自己靠自己。

(林文玲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