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這是不是中國人的特色。
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講話,肯定「改革開放的路子不能倒退」後,大陸各省紛紛展開招商活動 這裡一個科學園區、那裡一個工業開發區,目的在吸引海外投資,繁榮鄉里。儼然各自成為一個個小國,但是究竟是哪一國呢?
解嚴後的台灣,縣市自主權擴張,社區、鄉上意識興起,各地的居民開始要找回自已的面貌。但是自己的面貌是什麼呢?
看不清自己,使人想起「父子騎驢」的故事。
一對父子,帶著一頭驢子,父親讓孩子騎在驢上,自已牽驢。路人看到了,就說:「這孩子怎麼這麼不孝順!」於是父親就讓兒子下來,自己騎驢;過了一會兒,另一批路人說:「看看這個爸爸多麼自私啊!」父親聽了,就讓兒子和他一起上驢;再走了一段,一群人看到他們,就說:「你看,這頭驢子好可憐啊,父子兩個人把牠壓成這個樣子!」最後父予二人都下來,牽著驢子走。
只種一種樹的危機
了解自己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九八八年台灣開放觀光後,每年湧往國外的人次逐年遞增,去年已達五百一十八萬人次。大家可能很清楚紐西蘭的羊比人還多,卻不知道台灣屏東縣產豬量最大,占全國四分之一;到過希臘的人,可能知道雅典的PARTHENON廟建於距今兩千五百年前,卻不知道台東出土的最早文物是早在一萬五千年前的長濱文化時期。
有多少人了解台南的歷史名稱是府城?宜蘭原本叫嘎瑪蘭?屏東是阿猴?嘉義古代叫諸羅?
伴著經濟建設與開發大纛,這些歷史名稱被一一擦拭,特色逐漸淡袪,就像森林中只種成了一種樹,生物學家把這種現象視為危機。
去年「遠見」民情報告,描述台灣二十三縣市中,哪些是躍升城市?哪些是衰落城市?哪個縣市治安最好?哪個最差?哪些地方資源最富?哪些最窮?
今年,「一九九六民情報告」重點則在「縣市特色競爭」,要找出各縣市特色是什麼。
動員四十餘人,對全省二十三縣市近萬人做電話調查。主要詢問各地居民七個重要問題:
-對自己縣市的定位是否清楚?
-對這個定位認不認同?
-覺得地方首長對定位執行得如何?
-對自己的縣市長施政是否滿意?
-身為該縣市民是否自覺光榮?
-自己的縣市適不適合居住?
-是否知道自己的縣市長是誰?
從這次民意調查中發現,七項指標中,得分最高的是宜蘭縣,其次是台北市,再次是新竹市;最讓當地居民失望的是雲林縣,澎湖縣與嘉義縣居倒數二、三。
居民最滿意自己居住生活品質的是宜蘭縣,其次是台中市和南投縣;最不滿意自己生活環境的依次是;高雄縣、嘉義縣和台北縣。
我們同時訪問了各地方首長對自己縣市的特色定位,結果發現十分雷同,大家都想成為科技城、文化城、觀光縣,不論自己擁有多少的天然與人力資源。
整體看來,台灣的地方版圖上,特色模糊,面貌不清;有的縣市跑得快,有的縣市只有理想沒有行動,更有的是跟著別人跑。
只種一種樹的森林危機,會不會出現在各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