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工作」作者魏特利(Denis Waitley)在中文版序中曾經這樣寫著:「人生
至樂之一,是在辛苦地工作一天之後,舒舒服服地睡個好覺。」
在自己床上找不到安詳的人,往往求助於心理醫生,或在鎮靜劑、夜總會中麻痺自己。有些人表面擁有一切,卻不斷地追求歡樂,他說:「在成功的表象下,他們背負著空虛的重擔。」
成功的定義到底是什麼?成功就代表快樂嗎?
探討如何成功的書籍、文章、演講多如牛毛,心理學家、企管專家,不斷地告訴大家如何提升自我、力爭上游、達到目標、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外來的壓力、自我的期許,迫使我們像追日的夸父,用盡了一生的力氣,」任職立法院的張德嫻曾在「與成功有約」一書編後記中描述。
如追日夸父的現代人
「與成功有約」的作者柯維(Stephen R. Covey)是少有的提出與一般「成功」不同看法的人。
他曾經潛心研究過美國兩百年來討論成功因素的文獻,發現五十年前是一個轉捩點;也就是這五十年來和過去的一百五十年大不相同。
他說,前一百五十年,世人心目中的成功者,大都是強調他們「品德」的成功,例如著重正直、誠信、勤勉、樸實、耐心、道德。那個時期成功的人物代表是富蘭克林、南丁格爾等人。
近五十年來,則有令人詫異的趨勢,「討論成功的著作都很膚淺,」其中不斷強調塑造形象的技巧、如何成功的捷徑。成功的代表人物,不是富豪,就是政客和名人。
柯維的觀察確實一針見血。回首眺望,這樣的社會趨勢與文化不正大量地流向台灣? 一波波的企業管理觀念與心理諮詢技巧,自美國迎面湧來;社會上求知若渴的人,在未經思考、過濾與選擇下,全面接受,形成另一批如追日夸父的現代人。
「一分鐘管理」似乎可以立即造就一個經理;「智力測驗」可以決定孩子的一生;「性向測驗」可以改造人的工作前途。
難道一個人的一生是可以像產品一樣被製造的?
一個人沒有道德感、不誠實,一樣可以把外表塑造成值得信賴的人?
宗教渡引眾生迷惑
看到林懷民在公演現場,一面聚精會神地望著舞台上表演者的動作,一面在昏暗中記筆記,一面奮力地在舞終時鼓掌、歡呼。
他一點一滴、踏踏實實的成果,讓人感動。
參觀一家在大陸的成功台商,一位經理說:「我們的董事長是道士,總經理是傳教士。」他們一天工作超過十二小時;在大陸近三年,最遠只從廈門到福州,還是為了去上課。
這種專注投入、以身作則,讓人尊敬。
走在地下道出口,三個身著藏青旗袍的慈濟人拿著愛心捐款箱,「我們是慈濟功德會捐款大陸救災的。」一塊錢不嫌少、一千元不嫌多;路人投下了錢,換來會心的感謝。
證嚴法師的「好事少不了一個我,壞事不能多一個你」,以「愛」與「敬」淨化人心,讓人感佩。
當我們的社會沈浮在「成功」的追逐中,迷失在「成功」帶來的空虛中,安頓身心的力量恐怕要靠宗教的淨化和德行的修養了。
在談到宗教對淨化社會的力量上,佛教的星雲法師說:「守戒,就是尊重他人生命的自由、所有權和名節的自由,以及尊重他人成就的自由。」
他要現代人切記:因果自有報應,慈悲為懷、忍耐成佛,「享有」人生、不一定要追求「擁有」。
周聯華牧師也強調:基督教的靈修生活,就是求得內心安定;反省自己,往好的地方走,要建立一個心靈上的強國。
要穩定不安的社會,羅光總主教以天主教人的看法認為:宗教指出了精神價值才是最高目標,也穩定了倫理道德;他說:「宗教談行為有善惡,能加重良心裁判力。」
道教以「遵天法租、利物濟世、清靜無為而臻天人合一」的教義,來洗潔社會心靈、渡引眾生迷惑。
品德戰勝個人魅力
西方作家魏爾生曾說過:「在追求成功的戰場上,品德總會擊敗個人魅力,才能達到恆久的成功。」
如果我們這個社會,只有腳踏實地、涓滴成水、具備德行的人,才能得到成功,那麼社會的不安定、人心的不安寧,才能找到基點。
現代人在一窩蜂追求成功時,是不是也冷靜思考一下,為什麼成功了卻不快樂?成功了卻不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