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被嚇壞的大人們

簡單心理
user

簡單心理

2017-12-26

瀏覽數 9,900+

被嚇壞的大人們
 

上週六傍晚,我目睹了一場小車禍。

準確的說,是一場險些發生的車禍。一位計程車司機在紅燈還沒有完全變綠的時候就啟動了車子,一位騎著單車的女士避之不及,兩個人險些撞上。

沒有人受傷,只在車頭留下一個幾不可見的劃痕。司機和女士確認了這一點以後,突然劇烈地吵了起來。女士堅持說司機撞傷了自己,司機堅持說女士劃壞了他的車。

兩個人糾纏了好一會兒,指責聲越來越大,慢慢也有人聚集過來勸架。實際上我覺得有些奇怪,其實女士並沒有受傷,車頭的劃痕也不是什麼大事,他們究竟在爭執個什麼勁。

經過下一個路口的時候我突然想明白了,他們其實是被嚇壞了啊。

女士後怕的是,如果司機刹車不及時,自己可就真的被撞上了;而司機依依不饒的背後,是更怕自己真的撞傷了人,會造成任何無法逆轉的事故和傷害。

可就在刹車的一瞬間,他們害怕的事情沒有發生,卻因此觸發了另一種情緒。驚魂未定的兩個人,沒來得及去處理自己的害怕,就被憤怒佔據了腦袋,相互責怪,誰也不放過誰。

憤怒,掩蓋了他們沒有表達出的恐懼。爭執就這樣發生了。

小時候,我春遊玩耍時不小心磕到了眼角,被送到醫院縫針,爸媽趕到醫院,看我眼睛沒事後, 就劈頭蓋臉把我罵了一頓。他們其實是在真實地害怕著我的眼睛會出問題。

談戀愛的時候,我和男朋友總是相互指責、埋怨,但後來我們意識到,在吵架的背後,是我們最核心的擔憂:你到底愛不愛我?我怕你會拋棄我。

生活中還有很多時刻,人們相互指責、謾駡,面對素不相識的人肆意地展現憤怒,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大人不再像小孩子一樣展示自己的脆弱,於是就用攻擊讓自己充滿力量。

害怕,會驅使善良的人們互相傷害。

當我們面對使我們感到危險的觸發性事件時,身體裡的基因會使我們進入「戰或逃」的模式。此時,憤怒就作為武器,來對抗未被表達的恐懼。

在很多人眼裡,憤怒這種消極情緒似乎代表著無能,帶著令人羞愧的味道。

但實際上,憤怒往往使我們選擇改變而非逃避,它驅使我們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憤怒並不值得我們羞恥,它代表著我們對於個人邊界、安全需要、正義的知覺,是人性的證明。

這陣子發生了很多不好的事情。無論是江歌案,還是最近的虐童、三色幼稚園事件、清理「低端勞動力」的新聞,都引發了數不清的憤怒的呐喊。

面對如此惡劣的社會熱點事件,輿論群情激憤。從網友撰寫的微博以及微信朋友圈的措辭裡,隱約可窺見螢幕背後那一張張憤怒的臉,而他們,是一個個被嚇壞的大人。

這些事件的殘忍、反道德,是憤怒的原因之一。但除此之外,當洶湧的憤怒漸漸消退後,一些其他的情緒如同退潮之後的礁石般浮現了出來,比如悲傷,沉重,以及無力感。

那些在憤怒消退之後浮現的情緒,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心理學家Melvin Lerner提出,人們在生活中會維持良好的自我感覺,當他們看到有人遭遇不幸時,會覺得是這些人做錯了什麼事所以才會釀成惡果。

這基於 「公正世界謬誤」(Just-world hypothesis/fallacy),它是指人往往會假設世界是絕對公正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即把事情的結果,歸因於更高的道德層面上的公平。

所以才會產生受害者有罪論:「你遭遇性侵犯是因為你穿得太暴露/不夠注意安全」,只要我不這樣做,我就是安全的。

但是,最近的社會事件,給了大眾一個暴擊:新聞中的受害者,能說他們「沒有注意安全」嗎?他們都沒有做錯什麼事情,只是勤勤懇懇地工作,老老實實地生活,卻還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這樣的新聞接二連三地出現,大眾固有的信念遭到了挑戰:那些受害者看起來與我是那樣的相似,我沒有遭遇這些,或許只是因為我很幸運。

這種衝突將我們拋入了由無知和不確定性產生的恐懼裡。

意識到「不幸會隨機發生在任何人身上」這種殘酷的、令人驚恐的真相之後,我們發現了,我們正置於一個充滿未知危險的現實,可是我們無法從這個世界中逃離,於是,我們便拿出了憤怒這道武器來保護弱小的、恐慌的自己。

面對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社會現實的巨大壓力,個體是極為渺小的。大家從憤怒中獲得了一種力量。憤怒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民眾共有的無力感。

此外,網友的憤怒和力量彙聚在一起,也讓大家覺得這種憤怒似乎是可以造成一些改變的,好像自己成為了正義的一部分。似乎,這種憤怒也成為了連接彼此的一種方式,我們通過感受到同樣的憤怒,達到了對他人的共情。

這兩天我在朋友圈常常看到各種援助資訊、支援的態度。的確,我們可以傳遞出自己的溫暖,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去堅守自己的良知和原則,向他人表達善意。

但我心底總有個聲音在說:「這真的有效嗎?」我在害怕,這種素不相識的支持是否是一種「無效的關心」?

或許我們在此刻都感受到了無力,因為我們看到了那些不是一時半刻能夠解決的問題,所以也不能被三言兩語安慰。

在感受到憤怒、恐慌、失望之後,好像每個人都多少受到了創傷,失去了被安慰的能力。我不知到底怎樣才能讓他們好起來,讓自己好起來。

然而,與其擔心這份關懷是否能真正抵達受傷的人們,不如說,這種安慰是給予自己,和身邊的人。

恐懼和憤怒讓無數被嚇壞人們聚集在一起,那不如,就抱緊自己身邊的人,給他們力所能及的撫慰。

體會過孤立無助的時刻,才會更加珍惜每一次溫暖抵達心裡的瞬間。

最後,希望災難中所有受傷的靈魂終被撫慰。

(文:年糕)

原文出處:微信

圖片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