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達傑:你最後把《教父》系列剪成了三部曲。某種程度上說,三部影片各自的發散或匯聚結構,現在在這個更大的結構框架下看來,可能有點奇怪。我更願意把它們當成單獨的作品,而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你是怎麼看待它們合成一部三部曲的呢?
莫屈:我自己也更喜歡把它們當成單獨的作品,不過也有很多人喜歡這個故事是按時間先後講述的。
就算是做為三聯畫,三個獨立的畫格,第三部電影也顯得不夠平衡,比其他兩部都弱。應該說,頭兩部電影的成就極難超越──它們也常常出現在那些「有史以來最偉大電影」的名單裡。
我認為第三部在前期製作階段就已經出現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法蘭西斯的原始意圖是要讓故事圍繞著第四個柯里昂兄弟──湯姆‧海根──之死來展開,那將是勞勃‧杜瓦的戲。他的劇本寫到某個階段,還在比較初級的形態時就送到了杜瓦那裡,附帶說:「他們只給了我六個星期,我只能寫成這樣,但我還在寫。求你相信我,加入我們,一起再大幹一場。」杜瓦同意了。但他要求在費用上與演出麥可的艾爾‧帕西諾平起平坐,而派拉蒙卻不同意。這下就成了真正的戰場,法蘭西斯無法擺平這件事,最後杜瓦乾脆就沒有出現在電影裡。
對於法蘭西斯想要達到的目標來說,這是個滅頂之災。他想讓《教父》三部曲的每一部都是關於一個兄弟之死的故事:桑尼是第一部,佛雷多是第二部,湯姆是第三部—這是個漂亮的平衡,就像童話寓言一樣。從前有四個兄弟⋯⋯最後活下來的是其中最不想染指家族事務的那一個。可是看看他付出的代價吧。
這意謂著在《教父第三集》裡,艾爾‧ 帕西諾扮演的麥可無論做為演員或角色,都必須獨自承擔整部電影的重量。這簡直就成了李爾王,因為沒有別的演員或劇中角色可以與他分庭抗禮,他的氣場比所有人都要強大很多。
於是,湯姆‧海根就在《教父第二集》和《教父第三集》之間的什麼地方消失了。如此錯失機會,釀成千古之恨,這意謂著法蘭西斯設計的那種三部曲的平衡感,難以實現了。這下子回到了我們的「負二十個問題」遊戲:能夠滿足所有的邏輯條件、情感條件的角色,已經不在房間裡,它躺在電影的那個「房間」之外。
本文節錄自:《電影即剪接:拍電影的教科書!教父剪接師告訴你:電影敘事、影像後製、音效設計的金獎級專業奧祕》一書,麥可‧翁達傑(Michael Ondaatje)著,夏彤譯,原點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