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新賺錢運動-直銷的故事

徐子婷
user

徐子婷

1996-01-15

瀏覽數 25,850+

新賺錢運動-直銷的故事
 

本文出自 1996 / 2月號雜誌 第116期遠見雜誌

現場: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一日直銷創業說明會

「現在這個時代,想要成功,絕不可能靠自己的一雙手、兩隻腳去打拚。」

補習班似的小教室,小小的白板上寫滿計算錢的程式,台上六十年次的講師意氣風發的說著自己夢想成真的經驗與賺錢成功的模式。台下一張張熱切的臉認真聽著、做筆記,像孩子一樣大聲鼓掌應和著:「對」、「是」。

台上問了一句:「要不要成功、賺錢、開好車、買大房子?」台下轟然回應:「要!」在台北晚上八點多的小空間裡,瀰漫著對未來的美好夢想

※※※※※※

蘇淑娟,二十八歲,擔任電腦工程師,晚上下班後和先生從中壢開車上台北參加所謂的「OPP」(直銷創業說明會),天天不間斷。她相信他們所犧牲的只是看連續劇的時間,但做的卻是改變他們一輩子的事。「我想過安逸的生活,我不想幫老闆工作一輩子,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甚至連換工作都不敢。」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一九九四年統計,台灣直銷業約有一百六十萬人(剔除重複計算),平均十八歲以上的勞動人口,一百人中就有十.九六人參加直銷,而年營業總額更將近四百億,在一片不景氣中更顯得一枝獨秀。

中華民國直銷協會秘書長康騰輝認為,直銷綜合了零售業和服務業,賣的是日常用品,不太容易受到景氣影響,至於公平會統計的人數,其實沒有那麼多,其中有三、四成都只是使用者。

從事直銷的人口中,約有七成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兼差,每天晚上各直銷組織網的訓練中心,都可以見到這樣的上班族穿梭其中。每一場直銷說明會就像是一個小台灣的縮影,匆忙熱鬧中充滿著源源的活力。直銷商柯秋媚說,台灣人勤勞積極,從不放棄賺錢的機會。康騰輝也同意:「股票在漲、大家樂盛行的時候,一些直銷商就跑了,去做更好賺錢的生意。」

早期直銷在台灣被視為「老鼠會」,多數人避之唯恐不及,認為要付幾萬元的入會費、再拉別人入會抽取對方的入會費作為佣金。但公平會成立後,規範不能以拉人入會的方式作為獎金的來源。而直銷和傳統市場的最大差別在於,它不透過店舖或廣告來進行銷售,是透過直銷商的人際網路作為銷售產品的通路,強調每一位直銷商就是一家店、就是老闆。

直銷商的收入,除了自己本身銷售產品的業績獎金外,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經他推薦加人的直銷商(俗稱下線)的銷售成績。至於直銷產品的類別,從四百元一條的牙膏到上百萬的健康床都有。

訓練成功的自己

直銷吸引人的原因,除了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可以作為許多人在擔心被裁員或是在找不到工作的不安全感中,提供一個「備胎」,另外就是它標榜不為別人賣命、自己就是老闆,而且工作時間自由。這種不需要太多成本卻可以滿足台灣人個個想做老闆的心理,也讓很多上班族和年輕人躍躍欲試。

但若是單純以「逐金錢而居」來形容直銷商,也不盡然。直銷商當中,多的是經理、老闆級的人物,甚至醫生也不乏其人。以前自己就在做老闆的直銷商吳永茂說,直銷最大的成就在於「訓練出許多個成功的自己」。從事直銷之後,開著賓士轎車上班的胡姓職業軍人含蓄地表示,直銷提供了一個只要努力、不需要靠關係的「公平」環境。

以直銷商研究當作論文題目,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碩士江美誼觀察:「不是每個做直銷的人都是為了錢而加入,但是支撐他們留在直銷這個體系的最大原因,卻一定是為了錢。」她自己也實際加入過兩年。

前後做直銷約有六年時間的牙醫韓宗超雖然本身已經有不錯的社經地位,但促使他在繁忙的看診之餘還去聽課做直銷,甚至難得休假還要南北奔波做說明會,為的是希望有天能夠:「坐著都不動,就有錢進來。」

台大碩士,目前在某大藥廠擔任副理的陳元書兼差做過一陣子的靈骨塔直銷,在動用親友關係賣掉十二個靈骨塔後,因為沒有業績只好退出。她說起賣這種特殊商品的緣由,更是簡單明白:「我對錢有極度的渴望。」

擁有留日碩士頭銜的柯秋媚很坦白的說,唸書本來就是為了在找工作時,有比較好的「籌碼」。可是發現從小到大辛辛苦苦唸了十八年的書,卻「只」能一個月拿四萬塊薪水,她當然想去找尋其他可以賺更多錢的行業。她認為做直銷不但收入增加,也拓展人際關係及溝通的能力。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為了在四十歲之前,可以在世界各地置產、可以用一年之中的一百八十天去世界各地遊玩,柯秋媚夫婦犧牲了晚上和家人及小孩相處的時間。

全省直銷組織網已達到一萬人左右的超級直銷商林宗光也承認,對家人是有一些虧欠。但是除此之外,別無所失,而且這一切都很值得,因為直銷允諾他們一個更美好的末來。

但不是每個人行的人,都如信仰宗教般的認同直銷對「成功」的標準。本來在旅行業已經做到業務經理的劉伊達(化名),在轉行之後發現,直銷必須要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她不想為一個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實現的未來,犧牲掉現在的生活。她覺得,就算只要撐個兩年就不用那麼辛苦,可是「對我的小孩來說,這兩年影響的說不定是他一輩子。」

提早踏入社會大學

江美誼說,一旦開始質疑直銷這個體系對成功所下的定義時,這個人可能就會離開。直銷最吸引人的是它抓住人對「成功」的渴望,因為大概不會有人反對「成功」。而對於直銷商年齡層越來越低的情形,她認為可能是因為年輕人比較容易接受大家都認同的「成功」標準。韓宗超則形容,這是以「物質層面來涵蓋掉精神層面,用物質上來引誘年輕人。」

在直銷制度中,只要滿十八歲、獲得監護人同意,就可以成為直銷商,但以往加入者還是以成年人居多。可是目前直銷吸引愈來愈多二十來歲、沒有太多社會經驗的年輕人加人。有位直銷商,就是看不慣別人找太多年輕人來,最後離開這行。他認為:「直銷不是不好,可是如果社會上年輕力壯的人,都被灌輸社會不公、上班沒前途、努力也不會成功的想法,都只想加入不事生產的行業,這個社會還有什麼未來。」

不過絕大多數直銷商覺得年輕人做直銷很好,可以幫助他們提早進入「社會大學」,更何況又不是每個人都會來做。

但是就像韓宗超打的比方,二十歲的年輕人如果手上拿個大哥大、天天衣著光鮮,那誰還願意在速食店打一個小時八十塊的工。所以當大學校園內出現系上辦活動,就有學生大大方方地在旁邊擺上兩張桌子,賣起毫不相干的牙膏、健康食品時,更是一點也不足為奇。

林宗光並不反對年輕人做直銷,可是因為認為年輕人的穩定性比較低,所以他自己不會找年輕人。他也同意,很多年輕人根本沒想清楚,一聽到直銷可以短期致富、輕鬆賺錢,就一頭栽了進來。

「上班都要按部就班,憑什麼做直銷就能一步登天?」林宗光一臉的不以為然。他說,直銷也和其他的行業一樣必須努力工作,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發財。「直銷和別的行業一樣,都是成功的少,失敗的多,真正很成功的比例,大概百分之五而已。」林宗光強調,只要是正當行業就不可能不勞而獲,但是有些直銷商把賺錢說得太容易,好像只要三、五個月就能月入五、六萬,這樣反而會讓別人對直銷產生誤解。

而一般人最不能接受直銷的,恐怕是在邀別人去聽說明會時,卻不事先告知對方,也就是所謂「不曝光」原則。

直銷商的說法是:有些人對直銷還是存有以前「老鼠會」的印象,明白告訴對方是去聽直銷說明會,恐怕很少人肯來,讓別人錯失這個賺錢的「好機會」,豈不可惜。而且直銷的制度相當複雜,不如帶對方直接來聽講課,所以有人興高采烈的去赴朋友的約,結果卻被帶去聽直銷。

情願有點辛苦、有點收穫

在銀行上班,形容自己曾被朋友「騙」去聽直銷的陳志琳說:「欺騙就是欺騙,我無法去相信一個教你連朋友都要騙的行業。」如果直銷在一開始可以因為「你不瞭解,所以不告訴你」,那麼加入之後,是不是同樣也會以「你不瞭解」這個理由去隱瞞一些公司的決策或制度。

從投入直銷到最後離開,有人依然相信直銷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也有人終究還是覺得不適合而退出。江美誼以前所經營的組織網在年終結算的營業額超過一百萬,可是研究所畢業後在廣告公司做上班族的她表示,並不會想回去。就如同她在論文寫的一樣,她在人際關係的轉換上,對於要把朋友關係轉換到牽涉利益合作的商業關係上一直不夠積極。她尊重朋友的意願,並不想去說服,或是無時無刻的想著要去吸引其他人加入直銷。

劉依達現在專心做個媽媽,她並不羨慕直銷那種「現在辛苦得要命,以後可以什麼都不幹」的生活。即使要再工作,還是會選擇去上班,「那比較像人在過日子吧,每天都有點辛苦、有點收穫。」

寒流來襲的冬天夜晚,時針已近十點,剛上完直銷創業說明會的教室裡仍是熱騰騰的一團人氣。人群一圈圈的圍著討論及分享心得,不同的直銷商一遍又一遍說著相同的話語:「下次帶你朋友來,我親自和他講」、「為什麼要和錢過不去」、「你的收入有多少,才能決定你的夢想有多少」……。

直銷強調的是「人類因夢想而偉大」,但是「如果所有的夢想只是追求物質,只有錢才能實現夢想的話,那人也太可悲了。」陳志琳這麼說道。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