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1980~2000年,約莫17~37歲的千禧世代,他們的投資觀、理財觀逐漸受到金融業高度關切。
第一個原因與世代財富移轉有關,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調查,目前千禧世代擁有全球10%財富,2020年時,比例將上升至16%,多數來自嬰兒潮世代父母的財富傳承。
第二個原因,源於千禧世代本身對於財務規劃的需求。前段班的老千禧已經工作十多年,累積出人生第一桶金後,結婚、教育、退休等財務需求逐漸找上門。
在意共享、公平 熱情擁抱新事物
這群17~37歲的新世代生長於富裕、和平時代,卻在出社會時接連遇上網路泡沫、金融風暴,造成偏向保守的理財性格;他們感受到貧富差距擴大、自然環境惡化與政府財政緊縮的窘迫,因而對共享、公平更加在意。
被視為千禧世代加強版的Z世代(1995~2000年),因為一出生就跟網路、iPad、智慧手機等科技形影不離,對所有新事物幾乎都熱情擁抱。
《Z世代效應》一書的作者湯瑪斯.辜洛普羅斯(Thomas Koulopoulos)與丹.凱德生(Dan Keldsen)說得更明白,Z世代不僅僅是一個新世代,他們的行為、態度、準則,更應被視為「世界如何運作,以及我們需要如何回應,才能跟上時代、有競爭力」的觀察指標。
新時代來了,要從投資、理財中翻轉出財富,不能忽視即將引領未來數十年投資趨勢的千禧世代、Z世代內心在想什麼。
千禧世代
●
追求經濟獨立,希望提早退休
1. 清楚知道將延後退休:近五成千禧世代,清楚知道自己退休時間將延至65~74歲。
2. 追求經濟獨立、提早退休:正因為意識到工作恐將跟隨自己一輩子,有75%的千禧世代希望可以提早退休,享受寬裕的退休生活。
3. 改變退休定義:千禧世代認為,退休不等同於「再也不工作」,而是脫離「非工作不可」的狀態,繼續工作與否,可以依意願、興趣自主決定。
4. 危機意識強:開始為退休做準備的平均年齡提早到26歲。
5. 善用新科技理財:18%使用過線上投資理財試算、30%使用過退休理財App。
●
儲蓄意識提升,願意使用手機理財
1. 有錢潛力強:千禧世代擁有全球10%財富,2020年時將上升至16%。
2. 小確幸花費大:在餐廳、咖啡、手機帳單、雜貨與汽油的花費上,每年比父母輩多花2300美元(約台幣7萬150元)。
3. 投資決定深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陰影,八成千禧世代的投資決定受影響。
4. 儲蓄意識提升:比起投資,更愛風險較小的儲蓄;與大蕭條時代類似。
5. 行動理財抬頭:1/4千禧世代願意透過手機從事所有財務規劃。
6. 視訊理財接受度高:約八成可以接受理財顧問利用網上視頻對話會面;67%可以WhatsApp等即時通訊軟體與顧問溝通。
7. 投資重視個人價值觀:千禧世代將CSR、環保、永續經營等納入投資考量,不只要財務報酬,還講究社會回報。
●
熱忱驅動創業,重視正面影響力
1. 看重正面影響力:超過1/4的千禧世代創業家為了做出改變而創業,並期待發揮社會影響力而留名。
2. 熱忱驅動創業:超過四成的千禧世代創業家認為,熱忱是驅動他們創業的因素之一。
3. 創業不為當家作主:與上一代相較,「自己當家作主」不是推動多數亞太地區千禧世代企業家創業的主要目的(千禧世代35%對比上一代42%)。
4. 更願意投入志願服務:亞太地區的千禧世代創業家比上一代願意投入加倍的時間在志願義務性服務。
(資料來源/波士頓顧問公司〔BCG〕、Bankrate、美盛環球資產管理集團〔Legg Mason〕、Manpower Group、workforce、匯豐銀行)
Z世代
●
消費務實,競爭意識強
1. 比老千禧更早開始存錢:60%已開通銀行存款帳戶,71%已經在為未來存錢。
2. 工作優先:老千禧喜歡的「旅行」不再是Z世代的優先考量,他們更在意三件事:找一份工作、讀完大學和為未來攢錢。
3. 消費更務實:Z世代消費比老千禧還務實,但並非對價格敏感,而是希望保證自己的消費物有所值,不花不該花的錢。
4. 債務不要來:Z世代最擔心債務不斷纏身。
5. 文憑不是唯一:Z世代認為,除了上大學之外,還有很多足以接受優質教育的途徑。
6. 競爭意識強:老千禧協作性高,認為與他人合作,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贏家;Z世代競爭意識強,認為生活中有贏家也會有輸家,但對「異質性」,也最包容。
(資料來源/Lincoln Financial Group、GenZ@Work;圖/Shutterstock leungcho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