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要輕易被安慰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11-13

瀏覽數 16,750+

不要輕易被安慰
 

近來,也有許多人為了排解孤獨與不安而沉迷於網路。

「鴻上先生,你知道網路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嗎?」有位觀眾看完我的戲之後,在問卷調查中寫了這段話。

「並不是因為太沉迷網路而不去學校上課,或是對工作馬馬虎虎,也不是因而導致夫妻關係淡漠,這些事情都不重要。最大的問題,就是『可以輕易得到安慰』。」

看了這位觀眾寫的內容,我不由得感到震驚,因為這正是我想對學生們說的話。

輕易得到安慰,只是進行緊急處置而已。

並沒有針對患部動手術,只是打了一劑止痛針而已。

所以,當止痛針的藥效過去之後,人們很快就會想要尋求下一次的安慰。

由於止痛針的效果維持不了太久,於是人就想要注射第二針,因而沉迷網路。

最根本的手術,就是下定決心,在人生路上面對孤獨與不安。

根據統計,目前有將近八成的未婚女性和父母同住。

即使是年齡介於三十五歲到四十歲之間的人,也有六成和父母同住。

和父母同住當然有好處,比方說,在經濟上比較寬裕,所以可以投資自己去考證照或進修。

但是,我認為負面影響更大。

大學是學習「不知道該做什麼才好」的地方。

在高中畢業之前,認真聽老師的話,有考大學這個明確的人生目標,該做什麼也很明確。

真的進了大學之後,反而失去了目標。

不管是誰都會感到不知所措。

雖然有人很快把目標改為找一份好工作,但這並不是像考大學這麼明確的目標。

這種時候,變得不知道該做什麼,使得大部分大學生一度迷失了方向。

這件事很重要。

即使迷失了方向,即使不知道該做什麼,即使陷入茫然,仍然要過日子。

不要向社團尋求安慰,也不要透過和家人聊天淡化內心的茫然,或是把聯誼當成生命的意義,更不要把各科考試都得A當成目標。徹底迷失方向對人生很重要。

讓自己充分茫然、迷惘,然後從根本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

之前被奧姆真理教吸收入教的年輕人幾乎都是高學歷,原因應該就是他們無法忍受「不知道該做什麼才好」的狀態。對老師言聽計從的乖孩子上大學之後,失去了目標,無法承受。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所以,他們就投入給予他們明確目標的教主懷抱。

你可能會產生疑問:為什麼要學習「不知道該做什麼」?

因為這就是人生。

在人生過程中,你一定會在某個時期陷入「不知道該做什麼才好」的狀態。

可能是工作的時候,也可能是婚姻不如意時,或是生了小孩之後,孩子惹麻煩的時候,也可能是在六十歲退休的時候。人生中,一定會遇到「不知道該做什麼才好」的時期。

我認為,與其等到六十歲的時候再經歷,還不如趁二十歲的時候先體會一下。

因為這樣可以使人產生免疫力。

而且可以反覆地摸索。

「不知道該做什麼才好」的狀態很孤獨,也令人不安。

但是,年輕時比較能夠承受這種不確定的狀態。

正因如此,所以我認為最好趁年輕時就體會和適應孤獨與不安。

等到六十歲時,才體會「不知道該做什麼才好」狀態的孤獨與不安,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也許有人會說:「年輕人不是更容易因為無法承受孤獨與不安,而做出魯莽的行為嗎?上了年紀之後,累積了生活智慧,處事會更聰明。建議年輕人體會孤獨與不安,不是很危險嗎?」

我認為這個意見很正確。奧姆真理教行事之所以魯莽,就是那些信徒太年輕。

正因為這樣,所以我一直提倡傾聽身體的聲音。

年輕人的魯莽行事,都是忽視自己身體的結果,相信「期待中的自己」幻想的結果。

但是,只要能夠面對自己的身體、傾聽身體的聲音,能夠瞭解自己身體的極限,年輕人練習孤獨與不安的效果更理想。

看到朝陽升起時,年輕人全身會湧起更多動力,這些動力就是生命的希望。

六十歲的人雖然有人生智慧,但遭遇的孤獨更深、更吃力,正因如此,才需要練習。

我認為,大學生需要一個人生活,才能夠迎接孤獨與不安。

而且我認為,即使不是大學生,每個人也都必須在人生中,至少有一段時間一個人生活。

不要輕易被安慰_img_1

本文節錄自:《孤獨與不安》一書,鴻上尚史著,王蘊潔譯,寶瓶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unsplash Alexander Shustov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