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文化離不開創意 目標是追求大善和大美

精采演講2〉文學大師 余秋雨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17-10-30

瀏覽數 49,500+

文化離不開創意 目標是追求大善和大美
 

本文出自 2017 / 11月號雜誌 非正職大軍來了

大會特地邀請享譽國際的文學大師余秋雨,進行演說。余秋雨是集作家、戲劇學者、崑曲家、華人圈最有影響力的文化散文家於一身。他曾孤身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冒著生命危險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一系列古文明最重要的文化遺跡,是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現場抵達的人文學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等機構讚譽不斷,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於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余秋雨在演講中指出,文化大革命、唐山大地震時,他剛好在奉化錦屏山半山腰的一個藏書樓避難,那裡有蔣家留下的古書。不管外面情況如何,只要有優秀文化的種子,種在年輕人的心底,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當時飯也沒法吃,上廁所都很困難,他面對幾櫃子的書,這些書遂成為他進入文化的種子。

文化沒有海峽 創意沒有邊界

很多記者問他對海峽兩岸文化創意論壇的想法?他回答,文化沒有海峽,創意沒有邊界,任何想劃出界限的思惟就是非文化。德國詩人歌德說:人們憑著小聰明,劃出很多小界限,最後必然用愛把它推倒。愛把所有界限推倒,但推倒愛的力量是什麼?就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他提出第一個觀點是:文化不僅僅是目的。十年前美國紐約開了「社會發展和文化價值」研討會。經濟學家和企業家共同結論是,我們發展經濟、賺錢,都是為了文化。

但余秋雨想糾正這個觀念。其實,很多人拚命賺錢時,過程是很不文化的,到最後才自我安慰說是為了文化目的。文化的最高目標是為追求大善和大美。企業賺錢、求發展時,時刻都要想到此原則,不是賺很多錢,最後達到「大善大美」,或去捐獻,為大善大美做很多事。做的過程應該閃爍著善和美的光輝,文化才能顯現魅力。

第二個觀點是:文化離不開創意。如果將文化看成背誦古書,或只能抬頭仰望的教條,文化就失去本性。文化的本性是創造,如果結束創造過程,已經走向衰落。

中華文化在人類史上,以壽命長短來論是第四位。第一是兩河文明(所謂的東亞文化),第二是埃及文明,第三是印度文明。這三種古文明很早就衰落或變形、中斷。共同點就是古代的輝煌讓他們快速走向保守。對內對外都保守,結果是沒有生命力,走向衰敗。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中華文化也有差不多的問題。如果僅停留在諸子百家,中華文明能夠延續嗎?中華文化再優秀,沒有外部力量介入,也僵化了,也可能像巴比倫和埃及文化,很快就枯萎。有人一開始以為北方人野蠻,認為打通河西走廊,對面可能是野蠻的,沒有想到卻讓中華文化大大強化,所以變革是文化生命力的全部。

中國到了宋代,生命力遇到麻煩,首都往南遷到浙江,海上絲綢之路被開通。寧波、奉化突然站在中華文化第一線,改造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由於海上絲綢之路,產生很大改變。

用優美心態 面對巨大挑戰

他的第三個觀點是,我們正面臨非常關鍵的時刻,絕不能掉以輕心。互聯網與人工智慧已把人類逼到能力最偉大也最渺小的時刻,極端偉大和極端渺小聯繫在一起。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方便,祖先夢想的事,頃刻間實現。中國連農民也跳躍到用手機支付的時代,快速變化令人無法想像。前不久以色列出現一種快艇,開炮權利由機器,而不是人來決定,很多恐怖事情將會發生。所有創造者都感到緊迫感。

在巨大挑戰中,人類會成功也會失敗,這都不重要,對文化來說,心態更重要,要用優美的心態來面對一切。當北大學生問他,「如果你遇到世界末日,會怎麼樣?」他說:「我會用微笑來維持最後的秩序,讓人類這個句號畫得漂亮一點。」

(圖/奉化日報 提供)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