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處理能力決定一切的現代空對空戰鬥
「空戰能力很強的戰鬥機」到底該具備那些性能?請各位稍微想像一下,是速度能夠達到音速數倍的戰鬥機?還是轉彎性能優異的戰鬥機?或是能在1分鐘之內爬升至富士山3倍高度(譯註:主峰高海拔3776公尺)的戰鬥機呢?
不同於零戰活躍的二戰年代,以及一昧追求高速的超音速戰鬥機時代,現代戰鬥機其實已經不太重視速度、轉彎性能、爬升力這些機動特性,僅處於「雖然太差也不行,但只要夠用即可」的程度。
事實上,雖然F-15的帳面性能可以達到2.5馬赫,但要飛到音速卻得使用會消耗大量燃料的後燃器,一旦開啟後燃器,只消20分鐘就會沒油。因此它平常只會以稍微比客機快一些的0.9馬赫飛行,且頂多只會飆到1馬赫。
現在比較重要的性能則是「狀況感知能力」。所謂狀況感知,指的是能正確掌握敵我雙方各自位於何處。透過自己的肉眼從座艙環視四周,也是一種狀況感知的手段。
由於現代戰鬥機皆配備能夠攻擊遠方敵機的空對空飛彈,因此為了獲得比對手更佳的狀況感知能力,必須配備性能較強的雷達。
由於雷達會被敵方干擾,所以雷達不單只是延長可視距離就好,必須想辦法反制干擾才能順利運作。如此一來,敵方也會設法反反反制,使得我方必須進一步採取對策。
這種互相反制的無限循環,以及用以迴避飛彈的對抗手段,就稱為「電子戰」。電子戰獲勝的一方即代表狀況感知能力勝過對手,就可以先發射飛彈了。
戰鬥機強不強取決於電腦
另外,在狀況感知的拉鋸戰中,鏈路相連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E-767早期預警機與F-15MJ可以透過資料鏈相連,此時F-15MJ便能將E-767的雷達當作自己的眼睛使用,獲得與它同等的狀況感知能力。
諸如以上這類數位作戰,都是由電腦自動進行,因此現代戰鬥機比起能夠飛到「幾馬赫」,有辦法處理多「幾個MB」的資訊還比較重要。
本文節錄自:《自衛隊機的秘密》一書,關賢太郎著,張詠翔譯,八旗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