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大腸鏡,需要每次健檢都做嗎?

健康密碼

邱淑媞
user

邱淑媞

2017-09-29

瀏覽數 12,100+

大腸鏡,需要每次健檢都做嗎?
 

本文出自 2017 / 10月號雜誌 FinTech爭霸戰

大腸癌是最多國人罹患的癌症,每33分鐘就增加一位新病人。科技進步,已經有好幾種有效方法可提早發現大腸癌與癌前病變,其中,大腸鏡是很多國人在自費健檢與公私部門員工健檢中常做的檢查,近年的無痛麻醉,更使國人接受度大增。但,事前的清腸準備絲毫不能馬虎,許多人做完疲憊不堪,也不禁要問:大腸鏡,有需要每次健檢都做嗎?

大腸鏡可以對所有部位的大腸進行完整而直接的目視檢查,而且在發現異常時,可以直接進行影像判讀、照相、切片或切除、送病理檢驗,是準確度最高的大腸癌篩檢利器,但高度仰賴徹底的清腸準備,以及滴水不漏的檢查品質和時間。

我們來看看國內外具權威的專業組織,綜整科學證據與風險評估所提出的建議。

首先是,幾歲開始做大腸癌篩檢?對於一般人,國內外的建議都是從50歲開始,做到75歲;76~85歲視健康狀況與先前篩檢史決定;86歲以上不建議篩。對於高危險群(例如有一等親在60歲以前罹患大腸癌或晚期腺瘤,或有兩名[以上]一等親罹患大腸癌或晚期腺瘤),則提前至40歲或更早開始。僅有一名一等親在60歲以後罹患大腸癌或晚期腺瘤,視同為一般風險。

大腸鏡十年磨一劍 品質是關鍵

經長時間數據分析,歐美醫界都建議,以大腸鏡做篩檢,若檢查品質良好、且沒有發現異常的話,一般人每十年做一次即可;而有高風險家族史的人可每五年做一次。

因此,一般人每次健檢都例行性做大腸鏡的作法,大多是沒有必要的。

瘜肉是很普遍的大腸病變,50~74歲的國人,每22人就有一人有大腸瘜肉。若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瘜肉,處理後該多久做一次追蹤?也不是越常追蹤越好。

瘜肉又細分為許多種,依據型態、病理檢查及數量等,可分為: 幾乎無害、低風險、高風險及特殊狀況。歐洲與美國的追蹤準則大同小異,幾乎無害的小型增生性瘜肉,十年後追蹤;低風險瘜肉,五年後追蹤;高風險瘜肉,三年後追蹤;僅少數特殊狀況(例如超過十個腺瘤等),需要在更短時間(少於三年)內追蹤。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除了大腸鏡,糞便潛血檢查具有方便、易於普及的優點,尤其台灣採用新型的免疫化學分析法(FIT)進行糞便潛血定量檢查,證實能降低大腸癌死亡率,甚至能預測被大腸鏡遺漏的風險,美國近兩年風向也轉向更支持糞便檢查;每年一次糞便FIT檢查,也可以獲得接近於每十年一次大腸鏡篩檢的保護效果。

總之,檢查在精,不在多,尤其要避免浮濫而造成粗糙失準。醫病雙方共同切實把握檢查品質,以有限的醫療人力與設備,發揮最佳的救命功效,才不會醫病都在血汗中徒勞無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