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認清定位、解決痛點 才能找到對的人才

FinTech最頭痛〉企業育才緩不濟急

謝明彧
user

謝明彧

2017-09-29

瀏覽數 8,100+

認清定位、解決痛點 才能找到對的人才
 

本文出自 2017 / 10月號雜誌 FinTech爭霸戰

金融業大動作邁向FinTech,卻常苦無人才,專家建議,應認清自我特色,從「痛點」下手,尋求產官學合作,才能挺過這一波人才焦慮。

金融科技喊得漫天價響,但人才從哪來?

「綜觀台灣整個金融業,人才培育與規劃最大的問題,是沒有重點,」東吳大學富蘭克林金融科技開發中心執行長蔡宗榮遺憾地指出,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很多業者焦急於「趕快跟上」,卻連到底該做什麼都不清楚。

當不清楚未來布局該在哪裡,「那怎麼有辦法找對人?更遑論培養人才了。」

金融業五大矛盾〉缺定位分析、人才規劃沒重點

蔡宗榮分析,台灣金融業者面對這波趨勢,已出現五大矛盾:

1.  未做痛點掃描

「只能說『只在此山中,雲深不之處』,」蔡宗榮以「行動支付」為例,已有許多銀行大舉搶進,但卻沒有帶動太多消費者使用,因為連誰最需要都沒搞清楚。

其實,台灣提款機到處都是,民眾習慣使用現金。加上目前接受行動支付的店家,都是原本就能使用信用卡的,消費者使用信用卡很方便,根本沒有理由改用行動支付。蔡宗榮分析,其實最需要行動支付服務的,是那些無法刷卡、金額零碎的小商店等,但銀行卻沒有針對這種使用情境去思考,「如果連使用痛點在哪都不知道,也就不知道要找哪些人才來處理問題了。」

2.  未做定位分析

金融科技面向非常多,唯有知道定位是什麼,才能把資源投入在最擅長的地方。蔡宗榮認為,目前看到的,多半還是「只求不要獨漏」,別人有什麼,也推出類似服務,免得面子不好看。既然定位沒有,當然也不知道如何找人才。

3.  冷熱度不一

由於法規限制,很多事情不能做,導致目前業者說的比做的多。「如果主事者沒有意願推動,下面的人當然不會沒事找事,」蔡宗榮補充。

4.  常會自相矛盾

如果沒想清楚,就會把一些只要沾上「科技」邊的做法,通通當成「金融科技」來宣傳,於是看到有些銀行一邊開發線上客服,希望減少客戶臨櫃;一邊卻又推出雲端分行查詢街景功能,鼓勵客戶臨櫃,自相矛盾。

5.  技術尚未成熟就貿然上線

為了搶快或做宣傳,許多銀行在推出金融科技相關服務時,根本還沒想清楚就上線。例如有些機構近期強打「智能客服」,但實際使用後,除了問候聊天外,根本沒法幫助客人解決疑問。

金融科技一般而言有六大核心技術,分別是雲端運算、大數據智慧分析、行動商務、社群媒體、區塊鏈和物聯網。

蔡宗榮引用拓璞產業研究院在今年7月報告,一項工作如果被AI影響的程度愈大、工作轉由數位化服務程度愈高,那麼工作被金融科技取代的機率也就愈大。

因此,初級金融分析師、證券營業員、理財專員初階審計人員、銀行辦事員,將會是最快被淘汰的一群。而授信人員、核保人員、保險經紀人等,工作內容也將會愈來愈多被科技取代。

這些即將消失的工作場域,就是金融科技即將興起的地方,也是新金融人才最缺的地方。「金融科技說穿了只有兩個重點:解決痛點、提出賣點,」蔡宗榮說。回歸源頭,業者不妨自問,為什麼要做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缺兩大人才〉會實做的基層、懂全圖的高層

「金融科技,主軸還是在金融,只是技術上利用了新科技,」前金管會主委、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表示,傳統金融人對金融科技趨勢感到害怕,都是因為太執著於科技。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王儷玲解釋,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這些讓許多金融人緊張到睡不著的新名詞,都是用來改善服務流程而已,關鍵不在你會不會寫程式、技術能力是不是比別人更好,而是怎麼透過這些,讓自己成為問題解決專家,「缺的不是科技人,最缺的反而是這種人!」

王儷玲進一步補充,金融人不會技術沒關係,可藉由策略聯盟,將技術人員拉進團隊,共組問題解決公司,「技術,絕對不是目前金融人跨不進金融科技的門檻,關鍵在於能不能串聯兩邊。」這也是金融業面對金融科技趨勢,所遭遇最大的人才困境:找不到能夠從金融角度理解科技應用、擬定對應策略的高階經理人,也找不到能夠把科技應用實做在金融做法上的基層人員。

「沒有會做的基層、也找不到能規劃的高層,金融業當然會緊張,」王儷玲強調,這也是為什麼政大在去年成立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因為學校教授既知道政府法規、也熟悉業界流程,「學校只要把課開出來,就能成為架接產、官、學的平台,成為金融科技往前走的領頭羊!」

三層次╳九大領域 〉政大從全圖架構養未來人才

的確,近年來,陸續有大專院校,開出金融科技相才培育學程。以政大為例,就分成三層次、九大領域。

首先,由學校聯合業界資源,開出相關課程,作為科技業與金融業的橋梁。第二階段,則是開設在職教育課程或專班,培訓現有的金融初中高階主管。第三階段,就是產學合作,不是短期專案,而是長期計畫的方式,讓業界把問題帶給老師,由老師帶領學生來解題,一面尋找對應開發的科技廠商,一面回頭來運用金融企業所擁有的數據資料,「這樣,金融業與金融人,才能在一個完整視野下,做出相對應的科技轉型,」王儷玲說。

除了三層次,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也設立九大領域實驗室,涵蓋「智能合約」「數位理財與人工智慧」「金融科技監理沙盒創新」「保險科技」「區塊鏈金融」「行動支付與物聯網」「智慧資產與專利創新」「群眾募資與P2P」和「大數據分析」,這九大實驗室,就是金融科技完整全圖,缺一不可。

金融人如何轉型〉老中青三代 需找出差異化優勢

學校正培育新的金融科技跨界人才,原本金融人如何轉型?

蔡宗榮建議,老一代金融人「大可不必轉型」,繼續鎖定利基型業務深耕。因為台灣財富很高占比握在50歲以上世代,這群人對於科技的接受度低、對人的信賴度高,老一代金融人仍可以服務這群世代。

而中生代則可以審視專長,思考怎麼把自己放進新的科技金融團隊中,做科技能力的局部轉型。

年輕一代則需「基本型練功」,必須積極學習各種新產業科技應用,培養出不被取代的專長。

台灣第一所由金融機構冠名、完全以培養未來金融人才為目標的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則進一步提出觀察:未來不管是金融企業或金融人才,都將走向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朝兩極分化,「人的價值,反而會比工具應用更重要!」

施光訓解釋,如果金融科技是讓資訊收集更有效率,顧客可以減少以往對專業人員的依賴,透過AI、大數據等導引出來的智慧理財等服務,自行獲取金融決策權,那「一個人能提供多少金融資訊之外的深度服務,反而才是決勝關鍵。」

施光訓舉例,假設未來一位顧客要買基金產品,他可以透過各種金融科技工具,把現在由理專所做的分析解說服務全部在家先做好,那他去銀行做最後買賣簽約時,重是的會是什麼?「答案就是你身為人,所能提供的溫暖!」

「當科技取代專業知識,『人的介面』將會勝過『人的能力』,」施光訓強調,未來金融人才將會有三大類型。

首先是解決問題的人。當每一個人都差不多優秀,能不能具備「人的溫暖」就很關鍵,只要能成為「問題解決導向的服務提供者」,就能獲得客戶信任。

二是頂尖優秀的金融專家。在特定金融領域成為世界一流的專家,類似現在華爾街的金融精英,這些人極少數,但因為對於產品設計規劃與精算的專業能力無可取代,工作場域可能在全世界。

三是銀髮經濟的服務者。台灣大部分財富都握在高齡者手中,正如英國研究顯示,一個人財富的最高峰,通常落在50~55歲,但這群人對金融服務的使用習慣,還停留在以往。

「但,再過五年,金融科技下在這族群也會快速打開!」施光訓說,能不能讓自己成為銀髮經濟相關金融科技服務的開發人才,就是未來人才留存的關鍵。

金融科技崛起衝擊金融人才。認清自我特色,從「痛點」下手,尋求產官學合作平台,一起學習成長,應能挺過這一波人才大挑戰。

延伸閱讀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