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台灣能有75歲的女記者?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1995-09-15

瀏覽數 10,550+

台灣能有75歲的女記者?
 

本文出自 1995 / 10月號雜誌 第112期遠見雜誌

今年八月四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在白宮簡報室,為一位女士慶生。幫她吹熄插在蛋糕上的蠟燭,並客串記者對她來一段訪問。

副總統高爾和眾多新聞界來賓,笑嘻嘻地站在一旁「觀禮」。

她是合眾國際社採訪白宮新聞的記者海倫.湯瑪斯(Helen Thomas)。那天是她七十五歲生日。

白宮每有記者會,總統走上講台,第一個一定請湯瑪斯發問,別人不用想搶。時間到了,湯瑪斯會說:「謝謝您,總統先生!」記者們這才能奪門而出,搶著去報新聞。所以湯瑪斯是白宮記者的龍頭老大。官式頭銜是「白宮記者聯誼會會長」。她也是首位女會長。

湯瑪斯一九六一年開始跑白宮新聞。就是那一年,四十三歲的約翰.甘迺迪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湯瑪斯聽他說過那句名言:「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些什麼,而是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麼。」

跟著歷史走

湯瑪斯親壢美國與古巴的「豬灣事件」、「飛彈危機」。報導了賈桂琳在白宮分娩,也報導了甘迺迪遇刺殞命。

在詹森時代,黑人在華府的民權大道遊行從她身旁走過;金恩牧師在她耳邊述說「我有一個夢」。總統簽署劃時代的「民權法案」時,她也在場。

她當然也「參與」了人類登月,以及迄今仍愛恨難明的越戰。

她隨尼克森訪問莫斯科,並在北京看他與毛澤東握手。也把因水門醜聞而辭職的「狡猾的狄克」送出自宮。

福特帶她訪問赫爾辛基。在卡特之後,來了「老當益壯」的雷根。八一年雷根遇刺,使美國人虛驚一場。他所提需要龐大預算支持的「星戰」計劃,也使美國人提心弔膽。幸而他二度會晤戈巴契大,協議裁減核武。隨後醞釀成蘇聯和東歐共產集團的崩解,看來世界和平在望。

但在布希任內,卻有規模不小的波斯灣戰爭。而在世界其他地方,也依舊烽火撩原。

隨便從印象中舉出這此,歷史性事件,都曾經從湯瑪斯的打字機中流過。她這半生,真沒有虛度。沒有虛度不僅是因為她年長,而是作為新聞從業員,她一直站在世界的最前端。

想想看一位女記者,七十五歲,還在崗位上,多不容易!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花美國,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邁可.華理斯七十六歲了,還在為「六十分鐘」打拼。丹.拉瑟和芭芭拉.華特絲今年同是六十四歲,也早已不是什麼俊男美女。

不過俊男美女在台灣仍舊流行。電視台固無論矣,就是任何記者招待會的場合,不論是有關政治、外交、經濟或文教新聞,放眼望去,盡是青年無冕帝后。不要說老中青三結合了,就是中青兩結合亦不多見。

資深記者哪裡去了?

物換星移,世代交替,年輕人走到前台是早晚間的事。但是哪些成熟有經驗的記者都那裡去了呢?他們到了三十多歲、四十歲就「老」了嗎?就必須離開戰鬥師而轉到後勤部隊?有些媒體也曾鼓勵甚至建立「資深記者」制度,但效果好像並不理想,原因究竟何在?

自已在報館工作,曾經觀察和思考過這個問題。還沒有找出答案,不過曾提出幾點假設,以求進一步印證:

一、中國千年帝制:民國後,政治仍不能上軌道;憲法不足以保障言論自由,新聞界未受到應有之尊重,影響記者對職業的忠誠和獻身的熱情。內在既沒有信仰力量支撐,外在自難以始終堅守崗位。

二、表面的、例行的新聞寫多了,資深記者自然希望能透過自己的學養和經驗,寫一些深入的甚至批判性的文章,以求對社會各種狀況發揮一點促進和影響。可是媒體未必能提供他這樣的機會,而我們的政治環境也很少理睬新聞記者說什麼。凡此種種,都使他灰心喪志。

三、新聞事業單位亦如政府機構,多採「科層組織」的管理方式,待遇隨職位而調整,無論是多麼「資深」的記者,薪水只能升到一定的限度,剩下的一條路就只能追求「升官」。

古語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它的意思要轉個彎來了解;因為讀書當年才能科舉,科舉才能做官,所以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萬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在社會上這種約定俗成的價值標準下,一個兩鬢斑白的記者如果還只是記者,而不是什麼主任或副總編輯,他出去跑新聞是會受人訕笑的。

這兩者間相激相盪,惡性循環,「資深記者」制度就更難建立得起來。

四、什麼是「資深記者」?是十年媳婦熬成婆,時間到了就「資深」了?如果不學、不思,胸襟、眼界和見識「數十年如一日」,形式上「資深」又有何意義?如何使內在條件和外在條件同時提升,這種挑戰應該隨著記者年資的增長而不斷加重其壓力。資深記者的前途,畢竟要靠那些不斷求進步的資深記者來開拓、建立。

海倫.湯瑪斯在白宮渡過了三十五年,經歷了從甘迺迪到柯林頓的八位總統。當希拉蕊收拾細軟準備搬家時,相信在玫瑰花園和新聞發布室裡,仍會看到湯瑪斯的身影。

我們的湯瑪斯在哪裡?台灣新聞界的小氣候和社會環境的大氣候,能存活一位七十五歲的記者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