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民主必須要透過選舉。選舉所帶來的激情、動盪及各種後遺症也就變成了無法避免的社會成本。尤其在當前緊張的兩岸關係中,辯論國家定位,這邊是理所當言,那邊是等著找砸。在糾纏不清的選舉造勢中,台灣內部亟需的各種改革幾乎完全停擺,但是不計後果的政策利多消息則不斷散播。而對此一情勢,筆者向總統候選人呼籲要以「愛」,來面對兩岸關係,以「拚」來推動內部改革。
(一)內外兼顧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愛拚才會贏。」,這句歌詞,曾經在坊間傳誦一時。這幾何激勵的話,用於勉勵個人可以;用於治國,則要斟酌再三。尤其在處理兩岸關係上,領導者要展現的是「大愛」,而不是「火拚」。
在台北與北京完全沒有互信的基礎上,任何一方的「愛拚」,就會傷害到脆弱的關係。如果雙方都「愛拚」,一定會帶來「雙輸」的災難。如果把「愛」與「拚」分開,就出現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轉機。
已經宣佈參選的各位總統候選人,下一步該怎麼走?我有二個原則性的建議:
.兩岸關係上,要展現愛的胸懷。
.對內施政上,要發揮拚的鬥志。
(二)對大陸要「大愛」
即使在今天中共飛彈演習聲中,我們的政府仍可在不犧牲面子及國家利益之下,展現「大愛」。「大愛」是揉合了同胞愛、手足情、與中國心。例如:陸委會與相關機關可以:
(1)鼓勵民間贊助大陸的「希望工程」(幫助失學少年)。
(2)准許民間團體可以合法捐贈大陸大專院校獎學金。
(3)在嚴格規定下,試辦福建勞工來台。
(4)准許大陸高層官員來訪。(當前似乎是北京不批准)
(5)即刻推動兩岸農業合作。
(6)在某些限制下,准許大陸廠商來台投資。
(7)展開試驗性的三通。
政府也可以進一步慎重考慮:
.暫緩重返聯合國的運動。
.暫緩高層次的務實外交。
當我們的官方與民間都以實際的行動展現了對大陸的「大愛」,北京當局如果再恫嚇施壓,則就會激起全民共憤。
我們都要認清:對大陸同胞多一份關懷,就少一分敵意,也就增加自己一分安全。這樣的「大愛」與「關懷」不具排斥性:「關懷大陸」與「熱愛台灣」是相輔相成的。
(三)「新台灣人」的期盼
李總統最近指出:台灣人就是中國人,也可稱「新台灣人」。這個說法正招合去年九月遠見出版的「新台灣人」專集。在十月號的遠見,我也指出「新台灣人」將是決定台灣前途的新主人。
新台灣人共識的基石,不再局限於同一種方言、同一個省籍,更在於同一種文字、同一個文化、同一個血統,甚至同一個夢想。
他們大都是一九四九年以後出生的一代--除了台灣人,還有外省人的第二代(或者他們更認為是本省人的第一代),而且也是相互通婚的一代。這一代人不同於上一代的最大特性是:包容、開放、自信。
他們幸運地避過了戰爭的傷痛。因此,幾乎沒有痛可以說,沒有恨可以洩,沒有狠可以發,沒有仇可以報。
他們追求經濟成長,但更要社會公平;他們追求物質享受,但更要生活品質。
在他們務實的言行中,也有夢想;在小我的天地中,也有大格局的思考。
新台灣人面對即將來臨的立委選舉及總統直選,不僅是不再做沉默的大眾,而且會是積極參與,左右選舉。
他們對當前的社會亂象、金融風波、政治人物的缺少擔當、生活品質的江河日下,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意識型態」、「省籍情結」早已無法在他們分辨是非的天秤上佔有份量。他們要嚴格檢驗各位總統候選人的是:
誰其有識見,領導台灣進入二十一世紀?
誰真有冷靜的頭腦,與大陸展開兩岸良性的互動?
誰真有使人信服的品格,為全體人民樹立道德的標竿?
誰真有溝通的藝術,使全體人民凝聚共識?
誰真有魄力,能切斷與金權、與黑道的掛鉤,能放棄對特權與利益團體的偏愛?
(四)對內政要「力拚」
現在再提出一個「拚」字,來期望各位總統候選人。
這個「拚」,不是拚命爭權、爭利、爭名位;也不是以匹夫之勇,拚命來排除異己;更不是堅持己見,火拚到底;而是在對內的施政上,展現大決心、大魄力,向惡勢力拚;向特權階級拚;向貪污、腐化、無能拚;向傷害社會、不公平的既得利益拚;同時也勇敢的向自己過度的自信、自負、自大拚。
這種「拚」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沒有這種「拚」的鬥志與決心,來對累積的政治污垢做一次徹底的洗滌,那麼,隨選舉起舞的金權、黑道、特權及利益團體會更見囂張。公權力、公信力、公平性更會惡化。即使贏了選舉,也輸了民心;即使今天贏,也一定在明天輸。
這幾年來政府的施政方案不少,真正落實的不多,根本的原因是缺少「拚」的決心。把「拚」用來對人,就難以產生祥和;把「拚」用來做事,就會產生政績。
(五)結語
細察今天已宣佈參選的候選人,可以概括為三類:一類是有不惜火拚要贏得選舉,但缺少大愛;另一類是有大愛,但缺少拚勁;另一類是是愛與拚兼有,但當選的可能性不是最高。這正如西方學者一再批評民主政治的;「最合適的人不容易被遷出來;選出來的常常不是最合適。」
距離總統大選還有六個月,其間存有太多變數。但有一點不會變,那就是選民所要的領導者,至少要具備二個條件:對人要胸懷大愛,做事要有打拚精神。唯有大愛,社會才會安定;唯有打拚,改革才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