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德國人的集體焦慮 渴望「德國將會更德國」

「德國大媽」梅克爾憑什麼四連霸?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王怡棻
user

王怡棻

2017-09-25

瀏覽數 12,100+

德國人的集體焦慮 渴望「德國將會更德國」
 

很難想像,63歲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可以四連霸成為德國總理。不僅是保守德國的第一位女總理,也是首位出身於東德的總理,將來還有機會挑戰前總理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Josef Michael Kohl)的五連任紀錄。

這位低調樸實、不張揚的德國大媽,憑什麼征服老中青德國人?

這幾年歐洲歷經歐債危機、中東難民潮、英國脫歐,所有檯面上的領導人幾乎洗牌一輪,唯獨梅克爾穩如泰山、屹立不搖。

放眼國際的女性領導人,個個狀況百出。例如去年9月巴西女總統羅塞夫(Dilma Rousseff)因捲入貪腐醜聞遭彈劾下台;去年11月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不敵政治素人川普,輸掉總統選戰;今年4月韓國女總統朴槿惠身陷親信干政風波,被送上法庭並鋃鐺入獄。

但梅克爾從2005年擔任總理至今長達12年,不僅比英國鐵娘子柴契爾還長,9月24日還尋求連任成功,代表她統治德國的時間將來到16年。

其實,她這次當選的背後,隱藏著德國底層社會的隱憂。早在大選前,當地的酒吧、三溫暖等市井小民聚集處,大家閒聊間都在抱怨「梅大媽」,骨子裡並不喜歡她,奇怪的是每個人都肯定她會連任。

一位移民德國20年的台灣人一針見血指出,「梅克爾的當選來自德國人的集體焦慮,因為她被視為是穩定、可靠的力量」,這個力量甚至超越了政黨。

矛盾的是,部份焦慮卻也是因她而來。2015年,她開放難民入境的政策,挑戰自己保守派聯盟的傳統政治底線,也贏得國際讚譽,但尋求庇護的難民也成為社會亂源,犯下偷竊、襲擊、性侵等事件。

儘管難民問題逐步獲得解決,卻引爆德國「秘而不宣」的認同問題。長期以來,外國人口不斷攀升,導致土洋文化衝突,「德國文化正在消失」的焦慮感不斷蔓延。

這次德國大選期間,甚至有不知名人士冒用波昂聯邦藝術展「Deutschland wird deutscher」的設計文案,在地鐵等地刊登大型看板廣告,並隨機發送傳單。大而醒目的「Deutschland wird deutscher」(德國將會更德國)的廣告詞映入民眾眼簾,觸動內心深處最敏感的神經。

其實,「德國將會更德國」這句話來自1992年德國ZEIT雜誌一篇文章的標題,是對1989年走向歐盟之路的反思,背後代表的是德國人擔心因加入歐盟,而失去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主體性。

25年後的今天,德國人卻藉助這句話,企圖表達出說不出口的內心世界:對德國的認同產生混淆。

德國底層普遍存在著這樣的聲音:我非常愛德國,也希望打造出更好的德國,但太多外國人住在這裡,德國文化正在被取代,導致我不太想住在快要變成不是我家的家鄉了。

弔詭的是,梅克爾的競選政見以及人格特質,又恰好給了集體焦慮一種釋放與溫暖的能量。這次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簡稱基民盟)的競選主軸:建立一個我們喜歡,且樂於住在此地的德國,具體呼應了基層社會的氛圍。

梅克爾的形象早已超越基民盟給外界的保守印象,她願意與其他政黨分享權力,型塑出超越黨派的魅力,贏得民眾信任,甚至帶領德國青年開始重視家庭、婚姻等傳統價值。

例如基民盟青年聯盟全國祕書克雷蒙詩(Conrad Clemens)在接受《獨立報》的訪問時指出,梅克爾的年輕人支持率攀高是獨特、可觀的新趨勢。

克雷蒙詩說,「現在當保守派變成是很酷的事情。」在他16歲時,投左派才酷,現在不同了,投左派不再是很酷的事。梅克爾已獲得年輕選民的認同。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連基民盟副主席魁克勒克那(Julia Kloeckner)都認為,梅克爾代表穩定與可靠,這正是德國人需要的。

梅克爾的人格特質符合現今德國人的需求。

說話平淡、衣著古版,被德國人膩稱「梅克爾媽媽」的她,深諳順勢而為的道理、重視主流民意,但同時有為有守,所以得到國際敬重。例如在歐債危機捍衛歐元、要求希臘等債務國力行撙節。在2015年堅持人道立場,開放邊界,收容上百萬難民。

假設美國總統川普是光譜一端高調張揚的地產大亨,梅克爾就是另一端低調樸實、實事求是的科學家。

她的沉穩內斂與成長過程密不可分。梅克爾1954年出生在宗教氣氛濃厚的家庭,父親是路德會牧師,沒多久就因為教會指派舉家從西德搬到東德。

當時東德充斥秘密警察,社會氛圍肅殺。沒有人會在公共場合議論時政,原本就安靜的梅克爾也在壓抑環境下,養成謹言慎行的個性。

雖然早早展露語言及數學天份,學生時代的她卻不善於交際,同學回憶梅克爾衣著樸素、不善打扮,舞會上常常是壁花。但淡定的她不以為意,仍自顧自做自己。

頂著優異的數理成績,梅克爾遠赴萊比錫大學修讀物理,一路投身科研、取得量子化學博士學位。一板一眼、重視數據及科學的理工訓練使她愈發沉穩。但1989年11月柏林圍牆倒塌,讓在柏林國家科學院工作、時年35歲的梅克爾生命有了大轉彎。她意識到國家正進入翻天覆地的改變,決定投身政治、加入新成立東德政黨民主覺醒(Democratic Awakening)。

在東西德統一後,雙邊政黨陸續整併,女性參政比例不高,反倒成為梅克爾的機會。

當時基督教民主聯盟(CDU)主席兼原西德總理科爾(Helmut Kohl),成為兩德統一後首任總理。為增加民眾肯定,他欽點符合「東德、女性、年輕」三項少數特質的梅克爾成為左右手。

在科爾的提攜下,梅克爾一路平步青雲,由婦女及青年事務部長、最年輕閣員一步一步掌握權力核心。

當1998年科爾捲入非法政治獻金醜聞,梅克爾更壯士斷腕,與科爾畫清界線,在強大民意支持下,搖身成為帶領基民黨走出風雨的關鍵角色。2000年當選黨主席、2005年更在國會大選驚險勝出,自此邁向權力顛峰。

從政10餘年來,梅克爾靠的不是舌燦蓮花的群眾魅力,而是穩紮穩打處理關鍵議題的能力。分析指稱,她總是等到主流民意匯聚成形才下指令,施政常能符合多數人期待。德國也在梅克爾帶領下蒸蒸日上,去年財政盈餘達237億歐元,失業率降至4%低檔。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預估,德國今年與明年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2.2%與2.0%,

曾被媒體戲稱來自東德的「灰老鼠」,梅克爾從不是個搶眼的領導人。在國際場合,造型總是千篇一律---沉穩色系套裝,略帶凌亂的蓬鬆頭髮,與合宜的淡妝。

她不住豪華的總統官邸,選擇住在柏林市中心的十九世紀老公寓,還時常走路上班。在出訪中國時,婉拒入住總統套房,寧可住價格僅1/20的商務套房。她不用VIP送餐服務,和大家一起吃飯店自助餐。麵包不小心掉落,還會撿起放回餐盤。

下班後,梅克爾就像尋常德國大媽到超市購物,在後院花圃種菜,做飯、烤蛋糕給科學家先生吃。這般平易近人、不以名人自居的作風,博得同樣實事求是的德國人由衷認同。  

或許平易近人的梅大媽未必能解決德國所有問題,但民眾還是用選票告訴外界,他們渴望「穩定又可靠」的力量,讓德國繼續向前走。

(圖/大而醒目的「Deutschland wird deutscher」:「德國將會更德國」廣告詞映入德國民眾眼簾,觸動內心深處最敏感的神經;拍攝自德國地鐵波昂大學法學院站)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