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哲理轉化成行動,就需要實際的工具來幫忙
孩子是如此真切地想要模仿我們的一舉一動,甚至到令人驚嘆的地步。更訝異的是,他們是多麼專注於觀察我們的整體行為。孩子會照你做的做,而不是照你說的做。這句話雖然老掉牙,卻再正確不過。
而,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希望孩子以後用什麼方式應對衝突?我們是希望他們在腦中思考「我可以對其他人做些什麼事」(例如把某個東西搶走,或讓別人遭受某些痛苦),還是希望他們想想「我可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聽起來有點理想主義,對吧?那麼,對於我們前面說的那個在停車場裡鑽來鑽去,還在遊戲區推了妹妹一把的孩子呢?面對這樣一個失控的孩子,家長實際上能用我們說的這套哲理來做什麼呢?如果要把哲理轉化成行動,就需要實際的工具來幫忙。我們就用這個把妹妹推下溜滑梯的小壞蛋為例看看我們能如何運用下面這些工具。
工具一 表達你的感受……用非常強烈的方式!
「嘿!我不喜歡看到有人被推!」
有些時候,你只需要這樣說就夠了。這一句話取代了命令:「現在馬上住手!」取代了人身攻擊:「壞蛋,你很可惡耶!」還取代了威脅:「你現在不住手的話,等下就不准吃冰淇淋!」這一句話可以讓你遠離那些使孩子不自覺反抗的情緒反應。但這可能還不足以讓你們家的小惡魔就此收手。他覺得很好玩,而且他並不真的知道,把一個孩子從溜滑梯上推下去有可能產生什麼後果。他還以為自己是在幫她一把呢,真是見鬼了。
工具二 讓孩子知道如何彌補過錯
「你剛才推妹妹,她嚇到了。我們來做點什麼讓她開心一點。你想拿幾片蘋果去給她吃嗎?還是,你覺得她會想跟你一起玩沙子嗎?」
改變孩子行為和態度最快的方式,就是帶著他一起彌補過錯。要讓孩子以後做得更好,最好的方式是現在就給予他做得更好的機會。懲罰會打擊他的自尊心,而彌補能幫助他提高自信,幫助他把自己視為一個可以做好事的人。
工具三 提供選擇
「我們現在暫時不可以玩溜滑梯了。我看得出你現在不想跟大家排隊輪流玩。你可以去玩盪鞦韆,或是去把沙坑挖一個大洞。給你決定。」有時候,年幼的孩子需要我們幫忙把精力導引到別處。你提供的選擇可以幫助他把精力投入到其他更能被接受的活動當中。
工具四 在不人身攻擊的前提下採取行動
要是你家這個不定時炸彈依然不斷做出可能傷害到自己或其他人的行為,或許你就需要採取行動:「我們現在要回家了,下次再來玩。因為我現在非常擔心其他小朋友可能會受傷。」
「嘿嘿,被我抓到了吧!妳其實也吃後果這一套嘛!」我聽到你這麼說:「那妳剛才花那麼多時間說承擔後果跟懲罰沒兩樣、懲罰對孩子不好,又是怎麼一回事?」
我是這樣看的。我採取行動,是為了保護孩子,而不是懲罰孩子。我採取行動,是為了保護我的孩子,讓他不至於受傷,也為了保護其他的孩子,讓他們不會在身體或情緒上受到傷害,除此之外,還為了保護身邊的物品,以及保護我自己的情緒。
為了保護孩子,讓他不會在停車場被車子撞到,我可能必須拽住他的手臂,或是要求他坐上嬰兒車。「我現在要把你扣在嬰兒車上,這樣你才不會被其他車子撞到。我知道你不喜歡!但只要我們走出停車場,你就自由了!」
為了保護其他孩子,讓他們不會被我家孩子粗暴的行為所傷害,我可能必須把孩子暫時帶離遊戲區。「我現在要帶你去草坪玩。我們把球帶過去吧!我們需要換一個可以自由自在奔跑,又不用怕撞到別人的地方。」
我可能需要把嬰兒車拿走,以免孩子把它弄壞。「我現在要把嬰兒車放回車上,這樣它才不會被弄壞。我們找找有沒有其他東西可以玩?有沒有什麼東西是很堅固、怎麼撞也撞不壞的?」
為了保護我自己,讓我不至於在這次外出承受太大的壓力,在我們想到更好的計劃之前,我可能會需要把今天的遊玩行程暫時喊停。「我今天不能帶你去遊戲區了。我不想要到時候又被你惹生氣,或是大聲吼你。我們需要重新想一個計畫。」
請注意,我們必須清楚地向孩子傳達這個訊息:我們這麼做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保護。我們不說:「你昨天在公園表現得糟透了,所以你今天不可以去公園玩。」我們也不說:「你推嬰兒車推得太粗魯了,所以從現在開始你不准碰嬰兒車。」我們要把重點放在當下對安全及情緒的顧慮,以及之後的解決辦法。
孩子在這過程中學到的經驗,將成為他長大成人後也十分受用的技能。例如,當你和身邊的成年人出了點問題時……假設你有一個朋友,每次跟你借東西,不是不按時還,就是還回來時弄壞了,或者他根本就有借無還。遇到這種情況時,你大概不會想你能怎麼懲罰這個人吧!你會去想該怎麼樣婉轉地保護好自己。你不會跟他說:「因為你把我的外套弄髒,而且又撞壞了我車子的後照鏡,所以我現在要……賞你兩巴掌!」這樣會變成對他人施暴耶。
不然換成「……把你鎖在房間一小時!」這樣會變成監禁他人喔!要不然換成「……沒收你的手機!」這樣會是偷竊。你比較可能會這樣對他說:「我以後不想再借衣服給你了。看到借給你的東西被弄壞,會讓我覺得很生氣。然後,我也不能把剛剛修好的車子再借給你開,因為我需要我的車子保持在能正常運作的狀態。事實上,我還覺得你應該出點修理費!」
你的這些反應,應該會讓朋友好好學到一課。他會發現,你的忍耐是有底線的,而他的所作所為已經超過了你的底線。如果以後他還想再跟你借東西,他就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他會了解到這一點並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讓他痛苦的事,而是因為你堅定地採取了保護自己的行動。
當然,孩子跟大人還是有所不同,有時候孩子的想法比大人稀奇古怪多了。下面是幾個當以上所有工具都不奏效時,我們可以如何對孩子採取行動的例子。
「我現在要先把積木沒收。我不能讓你這樣亂丟積木。我很擔心等等有人的頭受傷。」
「我現在要把你跟哥哥分開!我知道你非常生氣,但是我不希望你們之中有任何一個人受傷。」
「我們現在要離開圖書館了,我不能讓圖書館的書都從書櫃上被推下來。」
「我現在要把食物拿走了。我看得出來你現在不是很餓,而且我不喜歡看到食物把衣服弄髒。」
採取保護自己和他人的行動,是成年人必備的生活技巧,同時,它也具有強大的示範作用,能讓孩子學習如何處理衝突。這個方法和那些設法讓別人感到不舒服,藉此希望對方能學到教訓的做法,完全是天壤之別。
「那孩子該學到的教訓呢?」你提出疑問:「那下一次去公園怎麼辦?如果我一直只是溫柔地防止孩子對自己、對別人、或對物品造成傷害,那什麼時候他才會想到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如果我不懲罰他的話,那他不就是『得逞』了嗎?」先別把書闔上啊!我們還有一項工具,可以讓孩子被激發出改變行為的動機,而且比懲罰有效多了。當重複的問題不斷上演,而當下的矯正方式總不見效的時候,這個工具的作用簡直無價。這個工具通常不能在事發的當下使用。有些時候,潑出去的水就是沒有挽回的餘地。但當你把大哭大鬧的孩子拽出商店或遊戲區,在內心深處,你可以這樣安慰自己:等大家都冷靜下來之後,我要來試試討論解決方案這個辦法,下一次一定會更好!接下來說明這個工具的使用方法。
本文節錄自:《讓小小孩瞬間聽話的說話公式》一書,喬安娜.法伯(Joanna Faber)、茱莉.金(Julie King)著,采實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pakuta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