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網路小奇兵

馬萱人
user

馬萱人

1995-08-15

瀏覽數 13,300+

網路小奇兵
 

本文出自 1995 / 9月號雜誌 第111期遠見雜誌

當台灣大多數小朋友(甚至成年人)仍停留在「電腦」起跑線外暖身時,有一群得天獨厚的小學生,已經上了通往「資訊高速公路」的交流道,朝網路世界飛馳。

和較能描繪資訊社會遠景的網路系統一比,輔助國小教學十年以上的單機電腦,現在看來孤零零,瞧不出資訊教育的藍圖。在全球競逐的資訊奧運中,不少已慣於面對終端機溝通的大人,希望也快點教會孩童進入互動網路世界,先馳得點。

一年多前自學校電腦課學會上「電子布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簡稱BBS)的高雄五甲國小四年級學生張婷怡,右手在滑鼠和鍵盤之間熟練轉換,口中還不時蹦出注音符號,終於發現燕巢國小有位「經常來往」的同好「E-Mail」(傳送電子郵件)給她,便客氣地請訪客迴避,好讓她「處理私人信件」。

從前,張婷怡想要認識鄰鎮小朋友的機會微乎其微,如今有了電腦網路傳書,她非常期待能與今年暑假後陸續上線的北市小學生「BBS見」。

另一位也是九歲多的李婉榕,原本打算在BBS「璣璣喳喳」板上找位新朋友聊聊天,卻遇到一位已上線但列出「請勿打擾」訊息的站友,便不客氣地批評對方「沒有禮貌」、「不想說話就應該關機才對」。

最後,李婉榕決定回封E-Mail給「女神龍畫版第一集」作者,表達希望趕快看到續集的意願,然後再欣賞一遍她最喜歡的網上故事「生日快樂」(一篇描述高中男生和賣口香糖女孩偶遇的溫情小說)。

初生之犢勇往直前

以中文運作的區域性BBS站,正是孩子們喊「網路,芝麻開門」的最佳起點,它還只是校園網路中的作業系統之一。整合中、小學校園網路的縣市教育資訊網路中心,則於去年六月起由省教育廳陸續在新竹市、台中縣及台南市成立。這些子網路,最後都會連上台灣學術網路(TANet)(見圖)。

而早在去年三月即先行架設資訊教育網路的高雄縣政府,更希望能在一九九七年就讓該縣所有小學與TANet連線,屆時高縣的資訊教育網路系統,從小學至大學皆無斷層。該縣教育局電子資料中心主任溫桂誠樂觀估計;至公元兩千年,高雄縣每位十二至二十七歲左右的年輕人,都能在名片印上E-Mail帳號。

整體而言,在教育部「E-Mail到中小學」計畫下,使用網路資源的比例將在兩年後達到六0%。

更上一層,有些略通ABC的小小電腦玩家,更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地踏進國際網際網路(Internet),試著在資訊大海中拋出浮標。中華民國網路協會今年首度開辦「青少年Internet WWW(World Wide Web,全球資訊網)連線之旅」,學員們正練習以英文和圖片製作簡介自己的「封面頁」(Home Page),好讓世界各地的小朋友都有機會和他們做網路筆友。

其中一位國一新生Michael,不斷詢問以中英雙語教學的老師:「什麼時候才能upload我的檔案到triple W上(什麼時候我的檔案才能連上全球資訊網)?」父親任職於電腦界的Michael,小學時代即是台北市一BBS站板主,這顯然無法滿足他。

不過,上網路的年齡愈提愈早雖是大勢所趨,「小孩子會用BBS嗎?」仍是不少大人們最常間的問題。

其實,多數國小學童遊走網路的能力,就像他們打電動玩具般上手。

南台灣一所國小電腦教室內,有群學生正快手快腳地在目錄欄中尋找友校布告板,看看從未謀面的站友們暑假中都忙些什麼。「從開機到關機,他們全都可以自己來。」同時輔導暑期電腦入門班的郭富盛老師,多半穿梭在低年級學生之間,而讓中、高年級學生在BBS站上自由發揮。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溫桂誠老師以他推廣基礎資訊教育多年的經驗指出,小學生除了輸入中文的速度慢一點,師長倒不必多慮他們弄不懂BBS,「通常他們一上網路就會覺得很好玩。」他分析,如果對電腦不陌生的學童不會利用網路資源,主要是因為老師不教,若能提供適當學習環境,上線技術不成問題。

技術的確不是問題,對話內容才是兒童上網路的焦點。部分小朋友已經懂得利用BBS表達平常不敢當面講的話,話題囊括老師的教學方法和同學的衣著髮型。曾經有位小學生在站上貼出一張布告,對級任老師陰晴無常的脾氣表示不解,引起同學熱烈迴響,但是他的結論仍然厚道:「她是我們的老師,我們還是要尊敬她。」

高雄縣大寮鄉潮寮國小校長柯淵福,在校內進行網路資訊教育年餘,雖然他也可能成為被學生批評的對象,柯淵福仍然鼓勵小朋友在BBS公共論壇上發表各類高見,「但是一定要留名字,以示負責」。他表示,讓學生自小接觸網路,既能培養民主氣度,又可拓展人際視野,「本來不敢開口的小朋友,會比較放心地在BBS上把話講出來。」柯淵福細心觀察。

鄉村的此城市的積極

然而,許多國小學童面對螢幕時對答如流,離開電腦之後卻沈默寡言,不知如何當面回答陌生訪客的詢問。是本性如此,還是網路中不必相見的交換訊息方式,已經減弱了人與人之間基本的直接溝通能力?這些需要長期觀察的現象暫時無解;小學生上網路不過是近兩年的事,就連許多老師亦仍在摸索網路互動模式的階段。

無論如何,全球連線的網路資訊系統,將有助於偏遠地區的師生拉近台灣教育系統中存在已久的城鄉差距。雖然小學生尚無法自行進入國際性的網路擷取資訊,但是在親近BBS的環境之下成長,不久的將來,他們就能駕輕就熟地躍上Internet,盡情享受聲光俱佳的網路資訊。

一位曾在原住民部落任教的小學老師感歎,慣享豐厚教育資源的都會學校,比較無法體會這項優點,但是對經年累月待在山嶺海邊的國小師生而言,有朝一日運用資源共享的網路,解決教育軟體嚴重不足的問題,是台灣國民義務教育的一大願景。也因此,許多地方政府對網路資訊教育的推動,表現得比直轄市還積極得多。

再偉大的願景,也必須有人來實現。建構各縣市資訊教育網路的硬體設備之後,小學生是否能從中吸取均衡的養分,在在考驗台灣橫跨教育界及網路界的拓荒人士。隨機瀏覽BBS站上自由發表的文章,到處充斥「夢一場」、「鬼故事喔」及「他--還是在意我」之類近似個人日記的創作,小學生想要自行挑出適齡的電子讀物是難上加難。然而,「網路上的「資訊使用者」永遠會比「資訊提供者」多得多。」一位在學校負責建構資料庫的老師,指出這項不爭的事實。

此外,細看兒童在BBS上的對話內容,多半仍停留在打招呼階段,一方面小學生表達能力尚不成熟,一方面他們同時上線的人數畢竟不多,旗鼓相當的談心對象實在不易尋得。「我正在和一位中山大學的大哥哥聊天。」即將升六年級的黃建文有點不耐煩地說,「每次上線都要向大人解釋好久我真的是小學生,他們還不相信。」

有鑑於此,省教育廳教育資訊網路中心負責人江宗鴻老師,除了巡迴全省了解各級學校對網路的需求,同時也著手在已成立的縣市網路開設「童心童語」留言板,規定十八歲以上「大人」不得進入,好讓青少年有片屬於自己的網路空間。

登堂之後還要入室

當兒童逐漸了解電腦並非獨立個體,而是互繫的網路工作站時,傳統的孤立式單機「電腦」教育,必定無法滿足「資訊」時代新人類的需求。這場讓小學生網路的實驗,結果如何尚不可知;肯定的是,在這連成年人也會迷路的網路世界裡,絕不能把小朋友帶進門便撒手不管。

兒童網路教育能否成功,正如江宗鴻點明:「就看能否維持網路中的「活水」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